AI治理不僅能確保技術的合規性與倫理性,降低技術風險,還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品牌價值。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AI治理已從趨勢議題,轉為影響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核心課題。
「隨著生成式AI橫空出世,企業界對AI更多的感受是焦慮,對政府單位亦是如此。」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計畫執行長周秉輝開宗明義指出,AI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企業在營運、決策和創新中愈來愈依賴AI系統。然而,AI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諸多挑戰,AI治理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
當前全球政經情勢劇烈變化,不僅左右國際間的權力博弈,更影響企業的全球布局。美國總統川普的無法預測,對企業的全球競爭韌性造成極大挑戰,不只可能衝擊台美貿易,更考驗企業領導人的危機處理能力。
人工智能董事長張榮貴指出,隨著生成式AI、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的快速發展,企業在訂單管理、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到客戶服務等環節都面臨升級改造。而台灣少子化、高齡化人口等問題,不只對生產造成壓力,在經營管理面上,現階段面臨AI治理與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不足,成為轉型一大瓶頸。
面對挑戰,周秉輝認為企業更應導入AI,做為決策的核心依據,其目的在於:
生成式AI可快速搜集和分析大量數據資料,協助企業縮短情蒐時間,加快決策的反應速度。
生成式AI支援多國語言,能幫助企業降低跨國溝通的成本及障礙,加快國際業務交流的速度,從而增加國際競爭優勢。
相對過去的數位轉型,現今企業導入AI的困難度更高,主因在於AI需要高品質資料與算力,並非單靠買套系統就能解決現有問題,且投資AI須是長期持續,非一次性導入。
而AI模型的訓練需要持續餵養數據,許多企業即使已數位化多年,其資料或格式可能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和梳理。
天新資訊總經理陸朝中憑藉超過15年的雲端CRM系統顧問及導入經驗,指出「AI作為企業智慧代理,其價值關鍵在於數據的收集與整合。」尤其企業在導入AI的過程中,主要挑戰集中於預測的準確性與有效性。面對多元化的客戶需求,如何建立可靠的共識,是內部決策的一大難題。
許多企業領導人聽到需要整理之前積累的大量資料,便影響導入AI的決心。尤其生成式AI技術的創新性極高,企業難以預測整體建置成本及後續的資源投入,因此有所遲疑。
生成式AI的出現,使應用場域迅速擴張,既涉及到組織決策權限與流程重設,也引發倫理、法規與信任等更高層級的挑戰。根據麥肯錫的報告,超過60%的企業在導入AI時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數據品質、技術透明度和法律合規性。對企業而言,若未能妥善治理AI技術,可能導致重大的法律責任與財務損失,因此企業高層對AI產生恐懼與不信任的抗拒心理。
AI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複雜性,使企業決策者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完整的認知框架,且缺乏成功案例的參考與專業顧問的引導,也讓企業在評估AI投資時顯得躊躇不前。企業對AI的抗拒,主要源於對AI技術的認知不足。
周秉輝觀察,企業導入AI的觀念常以「如何使用AI創新」為出發點。然而,AI治理的真正關鍵為「資料治理」與「風險管理」,若以此為基礎,從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哪些痛點急待解決」開始尋找AI解方,將更容易釐清應採用何種AI工具,看到具體成效後,進而建立使用AI的信心。
以化學濾網供應商鈺祥企業為例,過去在顧客管理及日常業務工作,普遍依賴Excel進行工作記錄與管理。雖相對簡便,但追蹤與評估工作完成度方面卻顯得馬虎,因此決定導入整合工具平台,不僅有效整合資料,促進跨部門的溝通與交流,讓累積的數據發揮更大效用;同時藉由AI協助資料整合與風險判斷,使工作效率提升,決策過程也更透明有效。
此做法優勢能先確保AI的應用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高度契合,提高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其次,透過解決具體的問題,企業能更直觀地看到AI技術帶來的實際效益,有助於量化投資回報,也能增強企業對AI技術的信心。這種漸進式導入能降低技術轉型的風險,使企業在探索AI應用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和技術能力。
真正的AI轉型並非追求技術升級而升級,而是應該從解決痛點出發。透過分析判斷並針對痛點應用AI技術,才是企業運用AI的真正意義。
在產業發展面,克服企業高層的AI恐懼心理,有助於加速企業的數位轉型進程,更能促進整體產業的創新發展。周秉輝強調:「AI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企業領導者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AI,才能在未來的數位經濟中保持競爭優勢。」
面對挑戰,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憑藉其前瞻性的布局,為台灣產業界提供關鍵的解決方案。自成立以來,台智雲已成功培育輔導逾百家本土AI新創企業,建立起完善的AI人才生態系統,並積累豐富的產業應用實例,有效協助各產業領域的企業進行AI轉型。
周秉輝指出,「2024台灣AI新創地圖」即是發掘台灣優秀的AI新創。舉例來說,此地圖收錄多家專注於數據治理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提供傳統的資料整理服務,幫助企業將零散的數據資源轉為結構化、標準化的數據資產,更從數據整合到分析,為AI模型訓練和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此地圖不僅是台灣AI新創實力的展現,更扮演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媒合平台」,提供國內外企業和投資人一個能全面掌握台灣AI新創發展的入口,協助企業進行AI轉型。
生成式AI已成為企業創新與轉型的關鍵工具。許多企業已透過「2024台灣AI新創地圖」所串聯之優秀新創團隊,在研發、行銷與產業轉型等層面實現效率提升與價值創造。
傳統紡織業研發新布料時,通常需要剪裁實體樣布,並附上文字說明,再寄送給品牌客戶進行評估。此方式耗時、耗力,更存在諸多溝通障礙。例如,當設計師位於義大利時,僅能憑藉實體樣布來想像布料製成服裝後的效果,既缺乏效率,也難以精確傳達設計意圖。
而台灣通用紡織(下稱台通紡)創新開發出一套革命性的AI數位化系統,只需透過一般掃描設備,就能將實體布料轉為高度精準的數位化布料。而這些數位化布料能無縫對接全球主流設計軟體,讓設計師能直接在數位平台上進行創作與模擬。
值得一提的是,其數位化布料並非簡單的平面圖像,而是具備高度真實感的3D模擬。系統能精準呈現布料的垂墜感、光澤度、質料等物理特性,讓設計師在數位環境中準確預測布料製成服裝後的效果,大幅提升設計效率,更減少實體樣布製作與寄送的成本與時間。
台通紡這套AI數位化系統,已獲得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青睞,這些品牌在使用該系統後,加速產品開發流程,更提升設計的精準度與創新性。
為了進一步優化行銷成效,台通紡開發出「AI輿情監測與預測系統」,具備即時追蹤與深度分析功能,能即時分析消費者評論、社群媒體討論及新聞報導等多元數據來源,並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預測市場趨勢與消費者行為變化,使台通紡得以迅速掌握消費者偏好與市場動態,並即時調整行銷策略。
「唯有建立完善的規範與使用準則,方能有效形塑產業格局。」周秉輝強調,產業規範不僅是產業形成的基石,更是塑造或重塑產業結構的關鍵要素。如台通紡將AI治理策略運用在紡織業,從產品開發到行銷推廣,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效能。
在研發階段,團隊需要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將創意轉化為實際產品,現在研發人員可借助AI協助完成部分工作。例如,AI可以幫助進行初步的產品設計與分析,從而減輕研發人員的負擔。
舉例來說,奇事美化妝品(Kiss Me)在開發針對亞熱帶地區肌膚保養的產品時,研發人員只需向AI提供明確的指令與需求,例如針對的肌膚類型、氣候條件等,AI即根據指令生成初步的產品方案,研發人員只需依據其創意與專業判斷,對其進行評估與調整,以確保產品符合市場需求。
此外,AI在法規遵循方面也能發揮重要作用。畢竟不同國家的法規要求各異,企業需要確保產品符合各地的法律標準。AI可協助進行法規的查詢與比較,提供初步的分析報告,但最終的決策仍需由專業人員來完成。
在行銷領域,生成式AI能創造高度個性化的內容,提升用戶體驗與品牌黏性。AI可以根據用戶的偏好與行為數據,自動生成符合其需求的廣告文案、社交媒體貼文甚至產品推薦。此外,AI還能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即時回應客戶查詢,提升客戶服務效率。透過精準的數據分析與內容生成,企業能更有效地觸及目標受眾,提升行銷投資回報率。
比如奇士美化妝品的行銷部門,針對不同產品與年齡層的消費者,必須精準掌握其語言風格與需求,這就需要專業的行銷工具與策略來支援。然而,並非每位行銷人員都能勝任這項工作,而運用生成式AI,即能自動生成符合目標客群語言風格的行銷文案,打動目標客群,「這套系統的文案生成能力獲得業界廣告公司的認可,顯示其技術可達業界水準。」
在持續變化的數位世界中,利用AI技術訂定經營策略,已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未來企業須充分理解AI的應用場景與技術優勢,制定出切合自身發展需求的AI戰略,同時落實AI治理,才能確保這些應用真正為企業帶來永續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