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12 OCT. 2025
412期・Cover Story 總論篇

北冰洋融冰 全球貿易板塊漂移

極端氣候的熱風暴  從糧食到能源全面失序

◎撰文/陳若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ASA
412mainpics 3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近期遭遇一場罕見的強烈沙塵暴(Haboob)侵襲,瞬間壟罩天際的沙塵讓城市能見度歸零,並引發大規模停電,興建中的晶圓廠也面臨極端氣候的嚴峻考驗。這不僅是一則氣象新聞,更像是全球暖化下供應鏈風險的縮影。暖化改變了大氣對流,使乾旱地區的氣候更不穩定。未來,從沙塵暴到各種極端天氣,所有產業都必須為這股「不穩定的氣流」做好準備。


這並非鳳凰城被熱浪襲擊的首例。2023年的夏天,亞利桑那州曾連續29天被43℃以上高溫籠罩。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就嚴肅示警,全球暖化已邁入滾燙期(Global Boiling),且未來只會更頻繁發生。

確實,繼2023年聲稱是「最熱的一年」後,高溫紀錄仍不斷被刷新改寫。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達15.1℃,第一次超越《巴黎協定》的1.5℃升溫防線,更連續15個月飆破高溫紀錄,海洋表面溫度暖化,使北極海冰大面積消融,浮冰範圍較30年前再縮減10%。

外在環境又將如何變化?世界氣象組織(WMO)不敢太樂觀,保守預估在2029年前,每年全球平均氣溫還會比工業化前高出1.2至1.9℃。

當乾旱熱點遇上供應鏈  氣候變遷下的晶圓廠水危機

半導體晶圓廠最初決定在鳳凰城,甚至美國南方號稱「陽光帶」(Sun Belt)的亞利桑那州、德州設廠,正是看上白天酷熱、夜晚涼爽的溫差地理優勢,能穩定精密半導體製程,因而帶動「沙漠城市」崛起。

如今,全球暖化使陽光帶喪失溫差優勢,再加上產業園區集中開發,水泥跟柏油路吸熱,大幅加乘熱島效應的熱輻射,使降雨模式改變。特別是亞利桑那州、德州位處的副熱帶氣候帶,容易發生瞬間猛烈暴雨,然後進入更漫長的乾旱期。

聯合國在《2023-2025年全球乾旱熱點地區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全球乾旱發生頻率增加29%,並特別點名非洲、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區。

偏偏這幾個乾旱熱點區域,幾乎與供應鏈分布高度重疊。尤其近年來,全球新南向、近岸外包(Nearshoring)集中東南亞、美墨邊境等熱帶區域,形成潛在危機。

然而,半導體晶圓、工業氣體、化學品及設備零組件廠,自知製程大量依賴用水,熱帶地區豐沛降水成了最大的區位誘因,如今隨著氣候暖化,正悄悄一點一滴地蒸發。不少晶圓製造廠開始擔心「鬧水荒」,一旦無法穩定供應水力發電,將演變成另一場災難。

眼看暖化的乾旱浩劫來臨,美國聯邦政府不得不介入協調水源分配,暫時達成共識:2026年前,亞利桑那、加州、內華達三大州須減少13%用水量。

供應鏈廠直擊  全球暖化的第一線危機

美國西部旱期愈來愈長,加州野火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美東地區的休士頓、紐奧良、邁阿密卻遭遇海平面上升,珍貴的土地資源漸漸被吞沒。

這景象擴及泛熱帶圈,涵蓋東南亞、非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推估,東南亞傳統製造廠多,碳排放量大,平均氣溫將在2050年大幅提升3.5℃,使海平面上升速度超車,成為全球最容易受到洪水侵襲的地區之一。印刷電路板製造廠「敬鵬」位在泰國的廠區,曾因泰國洪災被迫停工,訂單緊急轉移至台灣、中國大陸產線生產。

硬碟大廠Western Digital(WD)、銘異也都受過洪水氾濫波及,停工損失逾新台幣10億元。極端的旱災同時在越南、泰國等地發生,不只農作物鬧災荒,水力發電大規模停擺,三星(Samsung)、富士康(Foxconn)等跨國集團廠區也一度斷電暫停生產。

全球水資源經濟委員會(GCEW)、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估,東南亞將是全球暖化的重災區,未來經濟損失占比可達25%。在未來10年內,旱災帶來的經濟損失規模,將增加35%至110%。

災情一路向緯度兩極蔓延,獨立調查新聞組織ProPublica整合包含高溫、乾旱野火、洪水等所有氣候風險,預測在本世紀中葉,美國東南沿海的平均GDP至少將會損失8%,其次是亞利桑那州。

極端氣候下的連鎖效應  點燃「熱通膨」

上述暖化氣候異常所引起的連鎖效應,亦間接呈現在原物料貿易波動上。由於持續的乾旱、熱浪、洪水,襲向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最大產地「巴西」,咖啡豆產量銳減,每磅價格飆破3.44美元(約新台幣112元)。

「過去10年間,全球咖啡價格漲幅85%,氣候異常導致減產,是價格波動主因。」烘豆商日斤咖啡這樣認為。彭博農業現貨指數(BCOMAG)預期原物料大幅漲價,將同步哄抬末端零售通路商品售價。雀巢等咖啡品牌已早一步宣布漲價,並縮小包裝尺寸。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若暖化現象繼續下去,到2040~2060年間,大豆數量可能減產5%~30%。大宗物資數據平台DNEXT、作物供應公司Conab進一步觀察,印度、泰國等產糖國家旱災,白糖年產量下探4,450萬噸,這讓國際原糖價格在每磅16美分的高點徘徊。

就算農作物好不容易收成,貨運又是另一大難題。2024年10月,巴西的亞馬遜河最大支流黑河(Rio Negro)水位驟降至12.66公尺,創下122年以來的新低紀錄。主宰著美墨貿易關口,並握有全球貨運吞吐量8%,占將近2.355億噸貨運的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也因全球暖化,導致水位不堪承載船運,許多船隻因此受阻,2024年貨物通行量較2023年再減少800萬噸。

由此可見,從產地到貿易航道,浮現種種跡象,極端氣候顯然引起了物價上漲,所謂的「熱通膨」(Heat flation)已是現在進行式。

412pics-3-1
過去10年間,氣候異常導致阿拉比卡咖啡豆產量銳減,全球咖啡價格漲幅85%。

極地貿易捷徑融冰  航運向冰洋大遷徙

貿易航道一次次見證了「熱通膨」發生。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曾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最短航線,如今因極端氣候不再輝煌,船隻通行數量大幅減少。

而銜接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也承受同樣壓力,光是2021年初,在沙塵暴強風襲擊下,巨型貨櫃輪「長賜號」嚴重擱淺,導致全球30%的原油命脈戛然被阻斷,反映在國際原油價格揚升6%。

為遠離暖化危機,全球貿易也跟隨氣候適居地帶向北遷徙。在2025年融冰季的開端,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對照衛星俯瞰影像,3月的北極海冰面積只剩1,445萬平方公里。待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北部永凍土融化,原本被冰封的航道解凍,科學家們判斷,最快在21世紀中葉,北冰洋航道的浮冰也將完全消融。

當夏季冰層消融並低於10%,一般貨櫃輪就可通航。東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又稱為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自歐洲冰島,經過巴倫支海,沿著俄羅斯海域一路向北,到西伯利亞的白令海峽西端,進入太平洋,到達東亞和北美西海岸。西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則經加拿大北極群島,沿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海域。

就這樣,宛如「摩西分海」般,這條貫穿北極、連通歐亞大陸的替代海路浮出水面,且在本世紀末,海上「無冰期」將長達半年之久,就此展開新的海上貿易格局。行駛東北航線,航程全長不到8,000浬;從中、韓航往歐洲轉運大港「荷蘭鹿特丹」僅需33天,較傳統麻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航程縮短4,000浬。

至於西北航道則串聯北美、歐亞市場,比起巴拿馬運河路徑,航程距離縮短20%,節省7天航行時間。看見北冰洋航道的貿易效益,中、美、俄強權紛紛投入大量資源,俄羅斯提供破冰船護航,積極爭取開發航道處女地;目前完成少量航行測試,能否成為穩定全年貿易通道,仍有待觀察。

加拿大、北歐、波羅的海地區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最短航線,扣除燃油成本與保險費用,比起繞行蘇伊士運河,更具備航運優勢,成為新一代貨物流通樞紐,中國大陸甚至稱之為「極地絲綢之路」。

412pics-3-2
在沙塵暴強風襲擊下,巨型貨櫃輪「長賜號」嚴重擱淺,導致全球30%的原油命脈戛然被阻斷,反映在國際原油價格揚升6%。

冰山角下  礦床爭霸野心勃勃

海冰一消融,數艘軍船、商船便密集在北極海域徘徊。一場資源爭奪戰正在暗中上演,甚至美國總統川普有意買下格陵蘭島。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極地研究所透露,方圓2,100萬平方公里的北極圈內,蘊藏許多關鍵礦物,如:石油、天然氣、稀土及貴金屬,因全球暖化升溫,使其不再難以開採。

這也引來「北極國家」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挪威、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極理事會(The Arctic Council)會員國的關注,連中國大陸也自稱「近北極國家」,各國野心如同北極圈冰山下的礦床,因全球暖化而外露。

石油》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概估,北極未開採原油至少有900億桶,且格陵蘭島的蘊藏量就占2成。

天然氣》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探勘時還發現,北極圈天然氣儲量達1,669萬億立方英尺,占全球未開發天然氣儲量的30%,另有約440億桶液態天然氣儲量,這些油氣資源大部分位於北冰洋沿岸近海。

稀土》

除了石油、天然氣,各國亟欲爭奪的新目標,是發展新能源與電動車產業所需的關鍵稀土。丹麥與格陵蘭地質調查所(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透露,格陵蘭島的稀土蘊藏量大約3,850萬噸,相當於全世界存量的25%,產量相當可觀。

甚至,瑞典國有礦業公司LKAB在瑞典北部的基律納地區(Kiruna),開挖到Per Geijer礦床,堪稱歐洲已知最大的稀土礦床,擁有稀土氧化物多達170萬噸。於是LKAB斥資8億瑞典克朗(約7,300萬美元)新建Luleå稀土精煉處理廠,預計在2030年前啟用生產,屆時可供應歐洲18%的稀土需求,包括釹(Neodymium)、鏑(Dysprosium)、鐠(Praseodymium) 等元素,將使歐洲有機會翻轉由中國大陸主導的稀土供應局面。

412pics-3-3
格陵蘭島的稀土蘊藏量大約3,850萬噸,相當於全世界存量的25%,產量相當可觀。
鎳鈷礦床》

美國加州礦產探勘新創公司Kobold Metals鎖定格陵蘭島,探尋數一數二大的鎳鈷礦床,推估其地表下的礦產藏量,足以供應製造1億輛電動車用電池。甚至連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紛紛沿格陵蘭迪西南部海岸,在斯科島(Disko Island)和努蘇阿克半島(Nuussuaq Peninsula)深入探勘,支持採礦公司尋覓電動車所需的關鍵礦原料。

另外,北極圈內據傳煤炭儲量逾1兆噸,還有大量銅、鎳、鈾、金銀等戰略性礦產,冰原融化後的河沙也能填補全球的水泥需求。美國北極研究委員會(US Arctic Research Commission)看好北極圈的礦產開採潛力,北極理事會認為,等到2040年夏季,北極圈海冰完全消失,這場資源爭奪戰將更趨向白熱化。

極地「新冷戰」近北極國的新地緣角力

原本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南北極,掀起極圈帶的地緣角力。繼丹麥2025年開始擔任輪值北極理事會主席國後,格陵蘭駐華盛頓外交代表處代表赫格(Kenneth Hoegh)被任命為新任北極會議大使,代表丹麥王國。

現在各方覬覦丹麥海外自治區的格陵蘭島開採權,未來將會落入誰手,美國與丹麥角力持續中。同時間,自稱「近北極國家」的中國大陸更早在推動「一帶一路」之際,便鎖定北極航道,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企圖利用北極短距離航道,避開蘇伊士運河,並發表北極政策白皮書強調「冰上絲綢之路」,期間多次派遣雪龍號科學考察船探路。

中國大陸更採取「極地雙邊外交」,策略性與冰島簽署自貿協定,共同開發北極,與挪威、丹麥等國啟動雙邊合作,一步步的布局,都在深化對極地事務影響力,或更明確指向格陵蘭島。

可見,隨氣候暖化、海冰消融,貿易帶重心朝向兩極轉移布局,北冰洋航道有了愈來愈多開發可能,北極將成為下一個連接歐亞和北美的重要海上樞紐,新的貿易紀元將在冰原展開。■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