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12 OCT. 2025
412期・名家觀點

以股權策略因應關稅挑戰

◎撰文/黃沛聲
412mainpics 2

美國政府在2025年8月對台灣商品加徵20%關稅,讓出口商如同在球場上被投了一顆變化球。短期衝擊固然沉重,但若能理解政策背後的戰略思維,反而能成為推動台灣企業國際化的契機

過去一個世紀,全球化思維推動製造與貿易鏈條,台灣因此在電子與製造領域嶄露頭角。然而,近10年地緣政治、疫情與ESG趨勢,讓「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塑」成為新常態。美國透過關稅與國內補貼並行政策,目的並非單純增加收入,而是要確保戰略自主。台灣企業若僅想逃避關稅,終將陷入困境;若能善用股權策略,則可把痛點轉化為成長契機。

股權策略的優勢

1.規避關稅,搶占先機:透過股權布局,將商品轉為「美國製造」或透過當地銷售,減少關稅壓力。

2.吸引創投,放大資源: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投入500億美元補貼,2025年前7個月創投交易成長75%,占全球65%。股權架構可讓台灣企業爭取資金,搭上這波紅利。

3.市場擴張,靈活退出:透過買斷條款或增持權,確保合作長期穩定,同時保留進退彈性。

3種可行的股權策略

1|跨國合資(Joint Venture)

想像一家台中醫療器材廠,因20%的關稅而失去競爭力。若與美國當地企業合資成立JV,在美國完成最終組裝,就能貼上「美國製造」標籤,降低稅率。

• 做法:在美國註冊JV,公司合約約定最低採購量與獨家代理權。

• 優勢:比傳統代理更穩固,美國夥伴也有出資與市場經營動力。

• 風險:若夥伴選錯,JV可能淪為空殼。需進行盡職調查,並在協議中加入董事組成、競業禁止與買斷條款。

• 適用情境:出口額500~2,000萬美元,適合中小企業試水溫。

2|改組國外控股(US Holding Company)

對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成長型企業,可考慮在美國或開曼群島設立控股公司,以統籌台灣與美國子公司。

• 做法:以美國控股公司整合子公司,集中績效,利於吸引創投與申請補貼。

• 優勢:符合投資人期待,為未來IPO或併購預作準備。美國高科技補貼已發放逾300億美元,醫療與精密製造業是最大受益者。

• 風險:重組成本高(約新台幣500~1,000萬元),若缺乏實質運營,恐遭視為避稅空殼;若過早上市,則易稀釋股權。

• 適用情境:具高成長潛力,尤其鎖定醫療與精密製造補貼的企業。

3|投資美國當地公司

若資金有限,直接投資美國經銷商或小型公司是一種低風險選項。

• 做法:持股20~40%,換取董事席次與採購優先權,透過商業條款將關稅壓力轉嫁,並為未來併購鋪路。

• 案例:高雄螺絲廠投資美國汽車零件經銷商,持股30%,進入Ford供應鏈。

• 優勢:切入市場快,初始投資僅200~1,000萬美元。

• 風險:持股過低恐被邊緣化;若未設計增持權,未來併購可能受阻。

• 適用情境:年營收新台幣5億元以上,想快速擴張卻資金有限的企業。

用股權翻轉關稅  開啟新未來

美國的關稅政策,就像一場全球貿易的「天下第一武道會」。規則變得更嚴苛,但也讓有準備的選手更容易脫穎而出。對具有製造業基底的台灣企業來說,重點不是如何抱怨挑戰,而是如何用股權策略打開新局。透過跨國合資、改組控股或投資當地公司,有機會將關稅壓力轉為市場擴張的動力。

就像台積電用投資美國贏得《晶片與科學法案》補貼,中小企業也能靠股權策略「導流」新機會。下一步應該這麼做:

1. 3個月內評估自我產業之美國市場調查,完成夥伴篩選,鎖定美國合作對象。

2. 找到熟悉美國市場及法律專家,確保合約與稅務規劃滴水不漏。

3. 善用資源,例如申請政府計劃補助,降低初始成本。

關稅是挑戰,也是契機。台灣的中小企業也能透過合資、控股、投資3條路徑,把短期的關稅壓力,轉化為長期的市場突破力。■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