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川普正式展開第二個美國總統任期,他的貿易政策旋即在全球掀起軒然大波。短短數週內,美國點名數國加徵關稅,並且對進口至美國的鋼鋁加徵25%關稅,不設任何例外或豁免。隨著受懲罰國家同樣祭出反制措施,全球貿易情勢變局擴大。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1月20日宣誓就職,正式開始第二個任期。上任後,他雷厲風行推行多項政策,特別是在貿易領域,對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採取強硬措施,一時間,全球風雲變色,而他即興式的政治語言,也使得多國政府膽戰心驚。
2月1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商品則加徵10%的關稅,原定於2月4日生效。川普政府給出的理由是非法移民和芬太尼等毒品走私問題,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要求相關國家須採取積極手段改善。
然而,在與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與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進行協商後,川普決定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措施延後30天實施,新的生效日期為2025年3月4日。
加拿大和墨西哥如何換來「談判月」?主要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意加強邊境安全,以因應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等問題。其中,加拿大承諾投入13億加幣加強邊境管理,並與美國組織聯合打擊力量。墨西哥則同意派遣1萬名國民警衛隊成員加強北部邊境巡邏。
川普過去曾在競選期間發表過:字典裡面最美麗的字就是「關稅」。現在看來,他的確也將「關稅」這個武器耍得讓人眼花撩亂,迫使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讓步。
另一個受川普關稅脅迫而讓步的例子是哥倫比亞。哥倫比亞是美國在拉丁美洲最緊密的盟友,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然而在2025年1月26日,川普因哥倫比亞拒絕接受兩架載有被遣返移民的美國軍機降落,宣布對所有哥倫比亞進口商品緊急徵收25%的關稅,並計劃在一週內提高至50%。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最初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報復性關稅,並指示外貿部長協助將出口市場多元化,藉此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然而,隨著局勢發展,哥倫比亞政府與美國進行談判,最終同意無限制且立即接受所有從美國遣返的非法移民,包括乘坐美國軍機遣返者。在達成協議後,白宮宣布暫緩對哥倫比亞的關稅和制裁措施。
猶記得川普宣布要提高關稅之時,加拿大總理杜魯道還擊表示,加拿大將對總值1,550億加元(1,065億美元,約新台幣3.5兆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關稅,以回應美國對其課徵高額關稅。此外,杜魯道並表示考慮祭出多項非關稅反制手段,其中可能包括關鍵礦產、能源採購及其他重要夥伴關係。此外,加拿大多個省份的省長亦紛紛表態,準備將美國酒類品牌從政府管制的酒類商店中下架,以示反制。
杜魯道也警告,美國此舉將傷害雙方長期以來的盟友關係。他指出,貿易爭端若持續升級,不僅會影響加拿大,亦將對美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加拿大政府在考量反制措施的同時,仍希望能透過對話解決爭端,維持穩定的雙邊貿易關係。
同樣的,在川普祭出關稅的第一時間,墨西哥總統夏恩包姆立即下令採取報復性關稅,她指示經濟部長厄柏拉特向美國出口墨西哥的商品加徵關稅。而對於加拿大、墨西哥一開始的反應,白宮強硬表示若遭遇報復,不排除提高課徵關稅力道。
由以上國家政府的反應可得知,若川普執意遂行關稅懲罰,即可能引發關稅混戰,對全球各國經濟造成傷害。韓國媒體《每日經濟》分析,若是因此爆發全球貿易戰,可能導致韓國出口最多減少448億美元(約新台幣1.47兆)。448億美元相當於去年韓國出口總額的6.5%,特別是對美出口量較多的汽車和家電產業等,可能會遭受嚴重衝擊。
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措施延後一個月生效,然而對中國大陸輸美產品加徵10%關稅,則如期於2月4日開始實施。對此,中國大陸政府迅速回應,不僅對部分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還祭出額外的經濟反制手段。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於2月4日公告,自2025年2月10日起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實施額外關稅。首先,對進口自美國的煤炭與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其次,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氣量汽車及卡車加徵10%關稅。此外,中國大陸還宣布,針對公告附件所列美國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稅率基礎上進一步加徵相應關稅,而現有的保稅與減免稅政策則維持不變。
除關稅報復措施外,中國大陸政府並宣布啟動對美國科技巨頭Google的反壟斷調查,以進一步加強對美國企業的監管。同時,中國大陸決定對鎢相關材料實施出口管制,此舉可能影響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
中國大陸官方表示,美方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關稅,不僅未能解決自身問題,反而嚴重破壞美中經貿合作與全球貿易秩序。雙方關稅戰的升級無疑將對兩國經濟及全球市場帶來進一步衝擊,未來貿易局勢發展仍有待觀察。
川普政府持續祭出關稅新措施,幾乎每天皆有新消息。川普於2月10日在白宮橢圓辦公室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對進口鋼鐵與鋁材加徵25%關稅,且這是「無差別」行動,將不設例外或豁免。川普在簽署命令時進一步表示,未來可能擴大關稅範圍,涵蓋汽車、藥品與電腦晶片等進口商品,他強調不會因為其他國家的報復行動而改變政策,顯示其對於貿易戰的強硬態度。
鋁材方面,美國對於鋁的需求有超過50%仰賴進口,其中加拿大是最大供應國。根據統計,去年美國自加拿大進口鋁材達320萬噸,幾乎是其他9個主要供應國總和的兩倍。
鋼鐵方面,美國的主要鋼鐵供應國為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但此次關稅措施一般認為是間接針對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與出口國,但直接輸往美國的數量相對有限,更多則是透過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國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對中國大陸鋼鐵產品加徵關稅後,對中國大陸鋼鐵出口產生何種影響?據《第一財經》引述蘭格鋼鐵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的分析,2024年中國大陸鋼鐵出口較2023年成長超過20%,但對美國出口比例大幅下降,僅約0.8%。相較中國大陸鋼鐵產品更多流向東協(ASEAN)及海灣合作理事會(GCC)國家。
此外,中國大陸近年來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南美、南非市場的鋼材出口。其中,2024年越南成為最大進口國,其次為南韓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顯示中國大陸鋼鐵出口正向多元市場轉移,以降低對美貿易限制的影響。
做為美國第二大鋼材供應商,加徵25%關稅實施將對巴西鋼鐵產業造成重大影響。對此,巴西政府尚未有正式回應。巴西《環球新聞》(GloboNews)政治與經濟評論家克魯茲(Valdo Cruz)指出,25%進口關稅將造成美國國內鋼材價格上漲,進而影響製造業成本,因此可能促使川普政策上讓步,與巴西進行關稅談判。
克魯茲進一步分析,川普經常高調宣布貿易政策,但最終實施內容與最初的威脅往往有所不同。以鋼鋁加稅為例,事實上,這並非川普首次對進口鋼鋁加稅,在其第一任期(2018 年),曾對進口鋼鐵加徵25%關稅、對鋁材加徵10%關稅。
當時,巴西鋼鐵協會警告該政策將導致熔爐關閉與裁員,最終川普政府選擇與巴西、加拿大、墨西哥、歐盟、英國等國協商,取消部分關稅,並改以進口配額方式管理。
巴西總統魯拉在2月初曾表態,若美國對巴西產品課稅,巴西將採取對等關稅措施,他強調:「這是最基本的公平原則,與意識形態無關。」然而,巴西與美國的貿易規模懸殊,巴西的損失恐遠大於美國。以出口數據來看,巴西48%的鋼材銷往美國,鋁材則佔16%,關稅生效後,巴西鋼鋁產業將面臨沉重壓力。
川普的關稅一波波襲來,於2月14日宣布計劃自4月2日起對進口汽車徵收新關稅,以保護美國本土汽車產業。川普政府認為美國汽車在海外市場遭遇不公平待遇,例如,歐盟對美國汽車徵收10%的關稅,而美國對進口乘用車僅徵收2.5%的關稅。專家分析此關稅政策可能對日本、德國和韓國汽車製造商造成重大影響。
日本政府財務省貿易統計指出,日本2024年總共出口137萬輛汽車到美國,加總金額逾6兆日圓(約新台幣1兆2,360億元),若未來從日本出口汽車到美國需被課徵關稅,日本各汽車製造商為避免被課徵關稅,在美國工廠增加產量將成為選項之一。
目前來看,川普的關稅政策的確有用,至少讓相關國家正視非法移民及毒品走私問題。然而不可諱言,關稅戰是兩刃劍,對外可能造成全球貿易秩序混亂,對內導致美國市場價格上升、進口貿易業者受創,甚至讓美國通膨問題再度升溫,造成美國經濟的龐大損失。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分析指出,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將在其任期內對美國經濟造成約2,000億美元的損失。
專家分析,以第一波被川普點名的中國大陸、加拿大和墨西哥來看,實施新關稅措施後,加拿大供應的木材、墨西哥輸出的農產品、服裝、酒類及汽車零件,以及中國大陸進口的塑膠、紡織品與成熟製程晶片等商品,將不可避免地因關稅提高造成價格飆升。例如墨西哥是美國汽車產業最重要的供應國之一,墨西哥經濟部長馬塞洛.厄伯拉特(Marcelo Ebrard)直言美國若實施對墨西哥商品加徵25%關稅,將導致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成本轉嫁至美國消費者,影響數百萬個家庭。根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Ernst & Young)首席經濟學家葛瑞格.達科(Gregory Daco)預估,新關稅一旦實施,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每輛車多支出8,000美元。尤其川普的關稅措施並未設置豁免機制,美國進口商無法尋求減免,進一步加劇市場負擔。
不僅汽車產業受影響,墨西哥出口的其他商品,如新鮮蔬果、肉類與啤酒等,都將因關稅成本上升而變得更昂貴。墨西哥經濟部長厄伯拉特指出,美國與墨西哥接壤的州,例如加州、德州、佛州與亞利桑那州,將首當其衝,因為這些地區對墨西哥產品的依賴程度極高。
除了消費品與工業品外,美國能源供應也將受到影響。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數據,加拿大每日向美國提供超過430萬桶石油,而美國每日石油消耗約2,000萬桶,自產量僅1,320萬桶。換言之,美國無法完全依靠國內供應,仍需依賴加拿大進口能源來填補缺口。然而,若新政策實施,加拿大輸美的石油、天然氣及電力將被徵收10%關稅,這將會進一步推升美國能源成本,對製造業及交通運輸業形成沉重壓力,變相推動物價上漲。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研究顯示,關稅將導致美國家庭每年購買力減少1,000至1,200美元,使一般家庭的經濟壓力加劇。此外,由於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許多標榜「美國製造」的產品實際上仍依賴國外零件與原料,因此新關稅的實施,未來也將影響美國本土生產商。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將對美國通膨造成顯著影響。根據預測,美國通膨率將因此上升0.4個百分點,使得2025年12月的通膨率超過3%。此外,預估2025年美國經濟將萎縮1.5%,到2026年衰退幅度可能達2.1%。
綜合來看,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不僅無法強化美國經濟,反而會加重消費者與企業的負擔,並造成通膨風險升高。事實上,白宮方面也清楚新關稅可能造成的經濟後果,因此白宮也提出取消條件,包括貿易平衡、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以及阻止毒品走私等。做為與國際間的談判工具,關稅令或許未必會走到底,且看川普如何採取關稅政策,牽動全球經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