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5 MAR.2025
405期・永續鏈結

化「綠色溢價」為推動力  讓低碳產品會說話

綠色消費力擴大  為永續買單

◎撰文/陳怡寧 圖片提供/路透社、Shutterstock
405mainpics 10

台灣碳費於今年開徵,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覆蓋的半徑亦在擴大,像是美國制定了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基線,製造廠商一旦超過保底基準線,每公噸碳排放會加徵55美元碳稅。且自今年起,碳稅逐年調漲5%,5年後的美國碳稅率可能突破每公噸80美元大關。

種種態勢驗證「碳有價時代最快在2025年發生」的預言成真。碳有價同樣墊加在商品的製造成本,連帶衍生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通常永續概念商品的定價都會偏高,消費者買單意願不高。

幸好資誠(PwC)最新市調《2024消費者之聲》傳出捷報, 約有85%的消費者有感《明天過後》般的氣候變遷場景真實上演,就算有綠色溢價,甚至要負擔物價通膨壓力,消費者現在開始願意共同承擔,為標榜「低碳永續」系列商品買單。

Keyword|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基線

美國以產品的平均碳含量為基礎,作為課徵碳稅的參考基準,若製造商排放的碳量超過該產業適用的碳強度基線,就要支付超量部分的碳稅。碳強度基線會每年浮動下修。

綠色原料溢價  誰來買單?

進一步詢問消費者肯為哪些商品溢價買單?消費者普遍對於公平貿易(Fair Trade)、低碳足跡供應鏈(Low Carbon Supply Chain)、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等詞彙無感,反而較能理解在地生產、客製化、回收環保材質、生物可分解,願意為這些綠色商品,額外支付9.7%左右的綠色溢價。

這股永續環保的意識型態逐漸外擴,影響至產業面。據麥肯錫公布最新的《2024年全球材料展望》報告,聲稱消費者對於鋼鐵金屬原料產生「綠色溢價」早有心理準備,願意為溢價買單。連帶地,鋼鐵廠的下游客戶認知到,若2030年真的爆發綠色材料「短缺潮」,逾42%的廠商願意支付溢價,以確保原料供應穩定。此供應鏈共識遠遠領先鋁(37%)、銅(20%)等能源轉型金屬。

Keyword|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

這概念最初由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提出,指出採取環保、低碳技術製造綠色商品,取代傳統高碳排製程,這轉型一定會衍生額外成本,就是綠色溢價。

綠色消費關鍵字  成功洗腦購買慾傾向

為綠色溢價買單的風氣持續蔓延,資誠歸納,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重視製程減少消耗、回收再利用、環保包裝等永續關鍵字,最具有消費說服力,如果能清楚傳達第三方產品認證,將大幅提升購買欲望,所以46.7%消費者曾購買「第一級節能標章家電與3C產品」。

這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消費者傾向。逾30%消費者願意調整飲食習慣、改變旅行方式,另有24%的消費者開始考慮購買電動車;即期品折扣更是刺激購買意願的一大助力。

國內最大消費者市場研究公司「東方線上集團」(Eastern Online),觀察到消費者對於永續ESG意識,逐漸擴散至消費金字塔中層,可期待ESG概念商品市場規模以1.9%成長幅度增加,有機會在2025年挑戰400億元大關。

「東方線上」亦發現,熟齡銀髮族在永續消費方面,比年輕世代更願意積極支持購買環境永續品牌、二手再生消費品,皆相較前(2023)年增加20%以上,消費力明顯成長。

解構綠色消費行為  「節碳省錢」支持環保概念商品

「東方線上」從大數據加以剖析永續產品購買行為,食品業與清潔用品業普遍在ESG評分裡的環境指標得分高。深入探究,得知永續概念深植3C家電產品,高達36%,其次為食品及洗衣沐浴清潔家用品,消費者願意為ESG額外付出4%~8%不等的綠色溢價支持。

敏銳洞悉日常消費趨勢,不難察覺ESG永續影響力持續擴張,並在消費市場引起結構性變化,預期將驅動更多的實際消費行為改變。

比方說,常態性回購清潔用品的消費者,逾8成會主動採買「環保補充包」。此外,近期有購買家電的消費者,高達9成傾向選擇有「環保標章」的電器商品。「東方線上」的大數據資料庫同時顯示,消費者購物不再只是單純考量性價比(Cost-Performance Ratio),複合考量節能、節電的「長期省錢」消費意識萌芽,且在持續成長,有機會帶動下一波永續概念產品買氣。

全球調查機構「凱度」(Kantar)也發現全球近75%消費者已養成習慣,會自備購物袋,並且有超過60%消費者隨身攜帶環保杯。很顯然地,愈來愈多消費者採取實際行動支持永續消費。

綠色消費戰局  從消費者心理進攻

在無形中也創造更多的永續消費力。凱度尤其洞察到,全球生活物價上揚,與其高價添購當季時裝,消費者或許寧願買單二手服飾。同理,在零售通路,近70%消費者願意接受用剩餘食材製成餐點,且更加注重食物保鮮儲存,反而激發永續新商機。

綠色消費戰1》價格戰  讓低碳商品融入主流消費

在資誠的市場調查裡,就透露了52%消費者傾向多購買新鮮蔬果,並有意識地減少攝取紅肉。換句話說,植物性飲食正試圖融入主流消費習慣。包括聯合利華(Unilever)、雀巢(Nestlé)、超越肉類(Beyond Meat)等全球大廠,都紛紛投入開發植物肉。帶動麥當勞(McDonald's)、漢堡王(Burger King)、摩斯漢堡(Mos Burger)連鎖速食品牌推出植物肉雞塊、蔬食漢堡餐點,以碗豆、米、馬鈴薯取代肉食。

英國麥當勞上市的植物肉漢堡(McPlant)定價與大麥克漢堡一樣,都是3.49歐元(約新台幣118.9元),既不存在價差,等於消除想初次嘗試植物肉的消費者進入門檻,提高購買意願。

隨著麥當勞等速食品牌切入植物肉市場,必勝客以及星巴克也跟進,為超越肉類(Beyond Meat)帶來業績,下一步將布局歐洲業務版圖。同時間,在台灣,不僅大成集團在搶攻植物肉市場,統一、全家超商也各自聯合餐飲集團,布局蔬食商機。

站在消費市場角度,植物肉產品為什麼會對外食族產生消費拉力,最大原因在於,商品價格回歸到消費者能接受的價位水準。大成集團觀察,隨著植物肉邁入規模化生產,以及植物性蛋白質原料成本下降,計畫性地布局海外市場,尤其在歐洲,未來的消費潛力相當可觀。

綠色消費戰2》回收再生戰 抽象數據變成「商品」更有感

除了價格考量,另一大購買誘因,在於符合大部份消費者「有感」的綠色意識主流。各大時裝品牌不約而同採用回收聚酯纖維,設計永續環保概念服飾,這對應資誠所提示的回收再利用、環保包裝等綠色消費關鍵字。

快時尚服裝品牌包括H&M、優衣庫(UNIQLO)、Mango、Asos,紛紛響應時尚界的綠色消費市場,西班牙時尚品牌Zara的母公司印地紡集團(Inditex)更決定投資再生聚酯廠Ambercycle,建造廢紡織品回收再生纖維工廠,預計今年啟用。

屆時,其回收聚酯纖維再生成Cycora纖維材質,能替代傳統聚酯纖維,可在2028年供應Inditex集團70%的成衣製造需求。旗下Zara推出男性運動系列Zara Athleticz,基本款衣料材質的Cycora纖維占比達50%。

Inditex更聯手競爭品牌H&M、Mango等,共同成立廢棄衣物協會,暗示未來還會有更多再生新品上市,需要更多再生纖維產能,同時反映了主打「使用環保再生纖維」的賣點噱頭是被市場所接受,綠色消費力還在擴大。

405pice10-1
全球知名快時尚零售商Zara母公司Inditex宣布,Zara使用的所有棉、亞麻和聚酯纖維都是有機、永續或可回收的材質。

與消費者溝通「永續」  變現綠色商機

當永續趨勢逐漸成為主流,愈來愈多綠色商品步入市場,刺激廠商加速布局,生活家飾大廠慶豐富(CHING FENG)運用回收寶特瓶製造rPET(Recycled PET)全遮光百葉窗;華碩也在電腦產品導入環保減塑材質。

而未來綠色消費市場前景如何?根據東方線上iSURVEY觀察,約40%消費者表態願意接受綠色溢價、購買永續概念商品,其中24%有化作實際購買行為。儘管「說得比做得多」,消費表現仍較前年高,愈來愈多消費意識認同綠色商品。對照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的論點,永續商品市場年複合成長率(CAGR)一度上看7.8%,消費者對於綠色溢價的接受度明顯上升。

在未來消費市場上,永續商品不僅能減少碳足跡,還可帶來銷售利潤,提升客戶滿意度,影響力愈來愈重要,所以企業應開始思考,在產品設計前端,納入消費者重視的綠色消費價值,使消費端願意心甘情願支付溢價,買到超乎價格的品牌體驗,形塑出具競爭力的永續消費市場。■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