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帶來貿易逆全球化發展,企業面臨更複雜的供應鏈決策,須在全球布局與利潤最大化之間找到平衡。做為科技業及半導體重鎮,台灣近來面臨新一波供應鏈轉移壓力,在不確定的國際經貿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成為企業經營者的重要課題。
台灣製造業自1980年代以來,經歷數次生產基地轉移,每一次遷移都受到不同時空背景影響。如今,川普回歸,台廠供應鏈將再次面臨新局。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思敏撰文指出,早期,台灣許多產業已前往東南亞設廠,但真正推動台廠大規模遷移至東南亞的關鍵轉折點,是2018〜2019年川普政府發動美中貿易戰。面對關稅成本大幅增加,台廠不得不加速調整供應鏈布局,選擇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設立生產據點,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確保產品能以較低關稅進入美國市場。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中國大陸的封城與停工導致全球產業鏈出現斷鏈,許多企業開始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以降低對單一生產地的過度依賴。如今川普回歸,對貿易逆差最大的中國大陸、墨西哥和越南,都面對到實施更高關稅的挑戰,這將導致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台廠,可能被迫加速撤出中國大陸,轉向其他低關稅地區。
墨西哥設廠趨勢可能反轉。過去幾年,受美中貿易戰與供應鏈分散策略影響,台灣電子大廠紛紛在墨西哥投資,包括鴻海、英業達、緯創、和碩、華碩、技嘉、宏碁及台達電等。然而,川普2.0關稅政策讓業者重新審視墨西哥的優先性,可能轉而評估美國市場的直接投資機會。
面對貿易環境變化,部分台廠已預先部署,積極投資美國及其他地區,以調整全球生產布局,確保供應鏈彈性與競爭優勢。其中,和碩在川普正式就職前3天宣布擴大伺服器事業布局,透過旗下和瑋投資公司,增持美國CSP(雲端服務供應商)廠商Lambda超過100萬股,總投資金額達新台幣6.33億元。Lambda專注於伺服器後端組裝與製造,出貨對象包括美國本土企業,此舉顯示和碩正加速將業務重心轉向美國市場。
此外,和碩在美國印第安那州及加州皆設有服務中心,副董事長程建中曾表示,印第安那州據點主要負責維修服務與後段組裝,若客戶需求增加,也能迅速擴充生產能力。
鴻海近年來積極擴展美國生產基地,在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及德州皆有投資與併購案。其中,俄亥俄州廠主要生產電動車與電池,威斯康辛與德州則專注於AI伺服器與5G網通設備的製造。廣達在美國東西岸皆設有廠區,具備主機板組裝及伺服器組裝與測試產能,並在田納西州Nashville工廠生產資料中心伺服器,以滿足亞馬遜等雲端巨頭的需求。
英業達方面,總經理蔡枝安表示,公司正在考慮首度於美國設廠,最有可能落腳德州,原因是距離墨西哥近,工廠轉移成本較低。此外,仁寶新任外籍總經理安東尼.彼得.波納德羅(Anthony Peter Bonadero)也透露,公司已與美國南部數州進行洽談,並關注川普政府針對墨西哥關稅政策的發展,德州成為其潛在投資選項之一。技嘉則積極擴展AI伺服器的全球產能,預計2025年在美國、德國、馬來西亞設立後段組裝廠。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指出,此次川普宣布對於墨西哥關稅政策的調整,違背了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USMCA)的精神,確實讓企業感到意外。此外,對中國大陸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使得原本已經承受25%關稅壓力的產品,如筆記型電腦與桌上型電腦,將會進一步增加營運成本。
面對此次關稅政策變動,宏碁已開始調整全球生產布局,並採取相關因應策略。首先是供應鏈轉移,宏碁部分桌上型電腦產能已陸續轉移至美國與東南亞,以降低對中國大陸製造的依賴,確保美國市場的供貨穩定,此外並重新評估筆記型電腦生產布局,考慮是否有其他生產地區可行,以減少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其次是調節短期存貨,宏碁目前在美國境內仍有一定庫存,短期內可利用現有存貨來因應關稅變動,避免市場供應受到政策影響。
陳俊聖強調,雖然美國市場對宏碁而言非常重要,但並非唯一市場,宏碁將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靈活調整供應鏈,以分散風險。事實上,宏碁已在印度建立組裝工廠,並與當地大型製造公司合作,未來可進一步強化印度的生產與供應能力,以因應國際市場需求。
半導體產業方面,川普近日再度提及台灣晶片產業,聲稱98%的晶片生意都流向台灣,並表示將對台灣推動關稅措施,以促使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川普言論引發市場關注,特別是他揚言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將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衝擊。
針對川普的關稅威脅,我國經濟部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美國市場緊密合作,台灣代工的晶片為半成品,主要合作對象仍為美商,因此對台灣晶片單獨課徵關稅,將影響美國企業供應鏈,並不符合美方利益。例如蘋果、輝達、英特爾等美國企業皆高度依賴台灣的晶圓代工服務,若對台灣晶片課徵高額關稅,受影響最大的將是美國企業本身。其次,目前美國尚未具備完全取代台灣晶圓代工的能力,對台灣晶片課稅可能導致晶片成本大幅上升,進而衝擊全球科技產業。
川普企圖對台灣晶片提高關稅,最令人關注的是台灣半導體產業龍頭企業台積電的動向。根據《金融時報》報導,除了關稅措施外,川普政府還計劃終止原先承諾的補助方案,該方案原本提供台積電66億美元(約新台幣2,185億元)的資金支持,以促進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650億美元(約新台幣2.2兆元)建廠投資。若補助取消,再加上關稅壓力,將進一步提高台積電的營運成本。
在美國總統川普揚言對晶片課徵關稅當下,台積電首度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召開董事會,一般認為這顯示公司對美國政策變動的高度重視。會中通過七大重要決議,其中因應市場對新進產能的需求與全球化布局,董事會通過171億美元的資本預算與子公司TSMC Global增資100億美元用以降低匯兌風險。對此,有分析指出提列如此高金額在匯兌上,顯然台積電正對川普上任後的金融秩序變化備好因應對策。
根據亞洲私募投資公司TriOrient副總裁奈斯特(Dan Nystedt)分析,雖然台積電70%的營收來自北美市場,但大部分晶片並非直接出口至美國,而是先運往中國大陸、印度等地,並安裝在iPhone或伺服器等終端設備,最終才進入美國市場。一般而言,美國的關稅政策主要針對最終產品,而非零組件,因此要對台積電晶片直接課徵100%關稅,可能面臨執行上的挑戰。
不過,面對川普放話,我國政府仍如臨大敵。經濟部已派出政務次長江文若與產發署副署長陳佩利前往華府,與川普團隊進行溝通,試圖爭取有利條件,減少關稅對台積電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江文若此行將向美國政府詳細說明台積電的營運模式,強調其主要為晶片設計企業提供代工服務,而非直接銷售晶片獲取最大利潤,同時還需承擔晶圓廠建置的高額風險,希望藉此降低關稅衝擊。
整體而言,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動,讓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台積電雖然具備技術與市場優勢,但若關稅政策持續升級,將可能影響其全球布局及成本結構。
面對美中貿易戰與美國可能的關稅措施,行政院也已成立台美經貿工作小組,針對各種可能情境進行沙盤推演,除深化台美科技與製造業的雙邊合作外,為了平衡貿易順差並展現經貿誠意,中油已宣布擴大對美國天然氣的採購。政府也將協助企業調整供應鏈布局,不僅提供赴美投資的客製化服務,還將在美國設立台灣投資貿易中心,以協助企業因應關稅挑戰,強化台美經貿關係。
川普2.0帶來衝擊,但是對台灣來說也非全無好處。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指出,台灣的無人機、人工智慧等產業與美國供應鏈高度整合,並且台美在21世紀貿易倡議已建立緊密合作關係。隨著川普政府可能採取更多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限制,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例如,川普政府希望維持美國在AI領域的競爭優勢,同時抑制中國大陸科技發展。此一政策直接影響光通訊模組產業,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正在向台灣轉移,進一步帶動台灣光通訊產業成長。若這些禁令持續,台灣企業將能夠進一步鞏固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另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鏈結組副組長江泰槿分析,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特別是電動車與相關零組件提高關稅,這將影響中國大陸電動車企業的海外拓展計畫,甚至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重組。對台灣而言,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與製造業的制裁,將促使更多供應鏈轉單至台灣,且隨著美國推動關鍵礦產與電池材料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台灣電池產業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美國市場。
川普的發言與政策反覆,讓人難以定論新關稅及貿易政策對全球經貿帶來的結果,但危機亦是轉機,台灣貿易業的下一步策略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