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俄戰爭邁入第三年,以及美國總統川普急於推動戰爭落幕,重建議題不再只是烏克蘭內部事務,而是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投資焦點。在這場可能是21世紀最大重建計畫的舞台上,多國已展開初步部署與行動。
美國總統川普多次強調「快速終結烏俄戰爭」的重要性,並實際推動停火進程。然而川普政府拋出的「先止戰、後重建」議題,已在全球資本市場引起連鎖反應。一般認為戰後的烏克蘭復甦,將可能啟動21世紀最大規模的區域重建工程,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成長引擎。
自2025年初以來,川普政府極力施壓烏克蘭達成一項涵蓋關鍵礦產的戰略協議,旨在將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與經濟利益相結合。然而,該協議的內容引發烏克蘭的擔憂,原定於2月28日簽署的礦產協議,因澤倫斯基與川普當日會面的言語爭執而破局。之後,川普政府在3月底提出一項涵蓋範圍更廣的新經濟協議草案,企圖取代原先礦產協議的架構,進一步擴及烏克蘭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不僅要求優先投資權利,還擬禁止烏克蘭將相關資源出售予第三國。
根據《彭博社》報導新協議草案內容,美方要求對烏克蘭基礎設施與自然資源的所有投資案皆享有「優先議約權」。若烏克蘭願意接受此協議,美方將擁有廣泛權限,主導其鐵公路、港口、礦產、石油與天然氣等領域的投資案。
草案規定,所有進入美烏共同設立之特別重建基金的投資收益,須先由美方取得。換言之,在美方補足自身對烏援助的支出前,烏克蘭無法獲取相關利潤。川普政府並聲稱,美國自2022年以來,軍事與經濟援助烏克蘭的總額高達3,500億美元,但烏克蘭則認為美國援助金額僅約1,000億美元。
重建基金將由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主導,董事會5席中有3席由美方指派,並享有決策否決權;烏克蘭僅可委任兩名董事,且不得干涉基金的日常運作。此外,協議草案也要求,烏克蘭自然資源與基礎設施項目的50%收益須投入該基金,美方有權獲得全部利潤,並以每年4%的報酬率回收投資金額,直至全數回本為止。
草案並列出美方享有優先購買烏克蘭金屬、礦物、石油與天然氣的權利。協議並未設立終止期限,且明定烏克蘭不得將關鍵礦產出售給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另據了解,新版協議草案未納入任何安全保障條款。儘管澤倫斯基先前強調協議須包含美方安全承諾,但川普政府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投資本身即構成一種保障。
根據《路透社》於4月18日的報導,烏克蘭宣布已與美國簽署意向備忘錄,朝向川普總統推動的礦產資源開發協議邁出第一步。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思維里登科表示,此備忘錄將為經濟夥伴協定及重建投資基金鋪路,目標是讓美方優先取得烏克蘭關鍵礦產,作為對拜登政府軍援的「補償」。儘管詳細的協議細節仍在研議中,澤倫斯基強調雙方展現正面意向,不過未來仍需烏克蘭國會批准。
為強化自主防衛科技,日本於2023年設立「國防創新科技研究所」(DISTI),由防衛裝備廳(ATLA)主導,參考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模式運作。ATLA專責推動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量子通訊、無人系統等具突破性潛力的軍用科技,並積極促成技術商品化與戰場應用的轉化。據報導,DISTI已與美國、歐洲研究機構建立合作機制,並吸納民間科技專才加入。這類「軍民融合」的新結構,也改變過去日本防衛科技長期封閉與保守的發展模式。
無論是舊版本或新版本協議,烏克蘭豐富的礦產資源皆是核心。烏克蘭的領土面積占世界約0.4%,但境內擁有全世界約5%的稀土及其他戰略金屬資源。在歐盟定義的34種戰略金屬中,烏克蘭擁有22種,其中17種是稀土元素。此外,烏克蘭的鋰儲量約為全球的1〜2%,在歐盟位列第一;石墨儲量占全球的20%;鈦儲量占全球的7%。這些資源對於電動車電池、核反應爐、國防、航太和綠能產業等高科技領域非常關鍵,被視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儘管美烏礦產協議至今未能簽署,但可預期烏克蘭的礦產資源將在戰後成為各方覬覦的重點。
烏俄戰爭究竟何時落幕?根據《路透社》報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將派遣代表團參加4月23日在倫敦舉行的和平會談,與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討論無條件停火與持久和平的可能性。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於日前提議與烏克蘭舉行首次雙邊談判,對此,澤倫斯基並未直接回應普丁提議,但他在例行視訊談話中表示,烏克蘭願就停止攻擊平民一事展開對話,並期待俄方給出明確回應。
儘管烏俄似乎正逐步釋出對話訊號,國際社會也加緊斡旋和平可能,然而在不確定的局勢下,預料距離真正落幕,仍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烏克蘭戰後重建商機究竟多龐大?根據世界銀行、歐盟執委會與聯合國於2025年2月25日聯合公布的《第四次損害與需求快速評估報告》,烏克蘭未來10年的重建與復原總經費預估高達5,240億美元,相當於烏克蘭2024年GDP的2.8倍。
報告指出,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的直接戰爭損失已達1,760億美元,相較2024年初的評估增加240億美元,增幅驚人。損失主要集中在住宅、交通、能源、教育與商業等五大領域,尤以能源設施的損壞情況最為嚴重。
根據估算,全國約13%的住宅建築受損或被摧毀,影響超過250萬個家庭。重災區則集中於靠近前線的頓內茨克、哈爾科夫、盧甘斯克、札波羅熱、赫松及基輔州,這6地的損害總額占全國戰損的72%。
即便在國際援助持續湧入的背景下,資金缺口仍明顯。2025年,烏克蘭雖已在多方協助下編列約73.7億美元用於優先修復項目(如住宅、教育與醫療等),但仍有近百億美元(99.6億)的缺口亟待填補。報告明確列出資金需求的分配結構,其中最龐大的需求集中於住宅重建(840億美元),僅是廢墟清理與危險建築拆除,就須投入接近130億美元。其次為交通運輸、能源與採掘、農業及工業等產業復原。
世界銀行歐洲與中亞地區副行長巴薩尼指出,這份最新評估不僅反映出烏克蘭在物質損壞上的現況,也為全球提供參與這場重建計畫的機會與架構。若要成功推動復原工程,民間企業的投入將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已有多家企業投入分散式能源系統的建置,包括天然氣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沼氣發電設備等。國際金融公司(IFC)預估,民間企業最終可承擔約三分之一的總重建成本,成為公共財政的有力補充。
歐盟擴大事務專員瑪塔柯絲則表示,歐盟已透過「烏克蘭投資架構」推動民間投資介入重建行動,同時協助烏克蘭加速融入歐盟市場。她強調:「烏克蘭的經濟復甦將為歐洲與烏克蘭企業創造全新機會,也是一個區域性供應鏈重組的契機。」報告亦指出,重建過程將協助烏克蘭強化符合歐盟標準的行政制度與監管機制,為日後正式加入歐盟鋪路。這項轉型將涵蓋地方治理、司法改革、教育現代化與數位政府等面向,有助於提升其長期經濟韌性。
從《第四次損害與需求快速評估報告》所揭示的總金額與資源分布可見,未來烏克蘭的戰後重建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挑戰最高的重建工程之一。對企業與投資機構而言,無論在工程承包、建材輸出、再生能源、智慧城市或教育醫療體系等領域,皆可望找到新藍海。
烏克蘭的戰後重建計畫吸引全球企業的關注與參與,甚至早在2023年9月,韓國國土交通部即與烏克蘭政府於基輔共同舉辦「韓烏重建合作論壇」。根據《東亞日報》報導,此次論壇由韓國國土交通部長元喜龍率領「烏克蘭重建合作代表團」參與,成員包括韓國土地住宅公社、水資源公社等公共機構,以及三星物產、現代建設、HD現代、Naver、KT、CJ大韓通運等18家企業。
這是韓國首次由官民聯合代表團訪問烏克蘭,並與烏克蘭政府就六大重建項目達成共識,包括基輔及周邊地區的智慧交通總體規劃、烏曼市的智慧城市規劃、鮑里斯皮爾國際機場現代化工程、布查市的汙水處理設施重建、赫爾松州卡霍夫卡大壩(Kakhovka Dam)的修復,以及烏克蘭鐵路線的高速化與修復、改善等。
此外,CJ物流作為唯一參與的物流企業,與烏克蘭投資公司JJ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在烏克蘭西北部的盧茨克地區共同開發可容納超過500萬噸貨物的內陸港,以支持烏克蘭的糧食資源運輸。
歐盟成員國也紛紛投入烏克蘭重建工作。捷克政府透過歐盟資金,協助烏克蘭重建能源與醫療設施,並提供貸款融資,鼓勵捷克企業參與重建工作。此外,歐洲鋼鐵鉅頭安賽樂米塔爾旗下的克里維里赫-安賽樂米塔爾公司,作為烏克蘭最大的鋼鐵生產商,預期未來也將在重建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美國企業即開始評估參與烏克蘭戰後重建的可能性。由於戰爭勢必造成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大幅損毀,包括電網、火力發電廠與天然氣設施,多家美國能源企業正評估投資機會。例如,美國的天然氣與頁岩氣相關企業,對投資烏克蘭天然氣儲存與發電站有高度興趣。由於烏克蘭擁有全歐洲最大規模的地下天然氣儲庫,這將是其成為歐洲能源轉運中心的重要條件。
烏克蘭國家基礎設施重建與發展局也與大型建設與工程公司,如Bechtel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同意共同開發一項全國性的重建計畫,優先恢復因戰爭而受損的關鍵基礎設施。合作內容包括:恢復關鍵基礎設施,如卡霍夫卡大壩的修復工程;規劃主要物流與交通走廊,提供技術服務,協助設計和實施重要的運輸路線;以及尋找重建資金來源,包括吸引民間企業的投資等。此外,Bechtel也與烏克蘭國家公路局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建設基輔繞道公路(Kyiv Bypass Road),以期能夠有效提升首都的交通流暢度。
總結來說,烏克蘭不僅是戰後重建的重點對象,更成為全球產業布局的關鍵。無論戰爭何時落幕,這場歷史性的重建工程,勢必掀起全球產業、地緣格局與政策資源的新一輪重整與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