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全球進口商品課徵「對等關稅」,此舉猶如投下一顆震撼彈,打亂原有的國際貿易秩序,全球貿易緊張情勢迅速升溫。此政策也對全球經濟前景造成壓力,股市與美元接連波動,資金紛紛轉向黃金避險。 (本篇內容更新至4月24日截稿前最新狀況。)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統一關稅,並對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加徵更高關稅。此舉旨在縮小美國的貿易逆差,促進本土製造業發展。
川普政府表示,這項政策是為了回應長期以來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的不公平關稅及貿易壁壘。根據白宮發布的行政命令,10%的統一關稅自4月5日起生效,而針對特定國家的更高關稅則自4月9日起實施。被加徵更高關稅的國家包括越南(46%)、斯里蘭卡(44%)、孟加拉(37%)、泰國(36%)、中國大陸(34%)及台灣(32%)等。
此政策引發全球市場劇烈波動,世界貿易組織(WTO)稱,全球商品貿易量可能因此下降0.2%,若美國實施最嚴厲的關稅措施,降幅可能擴大至1.5%。此外,投資者對政策的不確定性表示擔憂,導致美國股市出現大幅波動。經濟學家批評川普政府的關稅計算方法過於簡化,可能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造成負擔,例如,健康食品價格可能因進口成本上升而增加,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
面對國內外的壓力,川普政府於4月9日宣布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暫停實施更高關稅90天,以便與各國進行進一步的談判。然而,對中國大陸的對等關稅則提高至125%,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加劇。
除了125%「對等關稅」,加上此前20%「芬太尼關稅」,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45%的關稅。對於145%的關稅,中國大陸迅速做出回應,於4月11日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125%的報復性關稅,並於4月12日正式生效。中國大陸財政部強烈譴責美國關稅政策,指責其為「經濟霸凌」,中國大陸政府並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指控美方違反國際貿易規則。
中國大陸除了對美國加徵關稅,還實施多項反制,包括:暫停進口波音飛機,對美國航空業造成重大打擊;對稀土元素及磁體等關鍵材料實施出口限制,這些材料對美國汽車、國防、航空和半導體等產業非常重要。中國大陸政府表示,若美國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再回應,因在目前的關稅水平下,美國商品已無法在中國大陸市場競爭。
儘管面臨沉重的貿易壓力,中國大陸2025年第一季GDP成長達到5.4%,超出市場預期,部分原因是企業趕在關稅生效前加快出口。
面對中國大陸政府「奉陪到底」的態度,美國4月16日宣布將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最高245%,為125%的對等關稅、20%的芬太尼相關關稅,加上最高達100%的第301條款關稅(針對特定中國大陸商品)的總和。貿易戰升級,直至4月22日,美國政府表示可能調降對中關稅,但不會降到零。對此,中國大陸外交部表示,歡迎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對談。
美國政府不僅對中國大陸商品祭出重稅,根據《聯邦公報》顯示,美國正著手調查藥品與半導體等進口產品,川普表示將在近日內宣布針對進口半導體的新關稅稅率。市場憂心此舉恐再度打擊全球科技供應鏈,也使市場波動性居高不下。
此關稅為川普政府針對中國大陸非法走私芬太尼及其前驅物質(指在生物合成過程中,作為中間產物參與複雜分子合成的分子物質)問題所祭出的貿易懲罰措施。此類關稅稅率為20%,目的在透過經濟壓力迫使中國大陸整頓相關供應鏈。芬太尼是一種強效合成鴉片類藥物,在美國濫用問題嚴重,因此成為川普政府對中政策的焦點。
川普持續擴大其貿易政策攻勢,於4月15日再簽署行政命令,指示商務部啟動針對進口關鍵礦物的國安調查,為可能祭出新一波關稅鋪路,美中貿易衝突進一步向高科技原料戰線擴展。
根據白宮聲明,此項行政命令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要求商務部在270天內完成調查,以評估進口關鍵礦物是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若調查結果成立,川普有權對這些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並與現行的對等關稅機制並行實施。
調查涵蓋的材料,包括稀土元素、鈾、加工礦物與其衍生品。這些礦產是打造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的重要基礎,廣泛應用於噴射引擎、軍事導航系統、先進運算設備、雷達與光電通訊系統,是高科技國防供應鏈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
目前美國至少有15種關鍵礦產依賴進口,其中稀土約有70%來自中國大陸。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與中國大陸礦產出口政策日趨緊繃,美國早在3月便啟動國內產能提升計畫,援引國防生產法動用緊急權力,來鼓勵境內採礦與冶煉投資,以降低外部依賴。川普曾多次公開表示,關鍵資源掌握在戰略對手中,將削弱美國軍工與科技產業的自主性。他強調:「美國不能在國安基礎上依賴別人,尤其是中國大陸。」
川普關稅政策,影響層面極廣,其中,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受到挑戰。根據《泰晤士報》報導,美國銀行對164位管理總資產達3,860億美元的基金經理進行的調查顯示,61%的受訪者預期美元在未來一年將貶值,創下自2006年以來的最高比例。此外,美元自1月以來已下跌近10%,顯示市場對美國資產的信心正在削弱。
儘管美元目前面臨壓力,但部分分析師認為,隨著市場對關稅政策的適應,美元可能會逐步回穩。然而,若貿易緊張局勢持續,美元的避險地位可能進一步削弱,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美元走弱,投資人紛紛轉向黃金等避險資產,推動黃金價格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彭博社》4月22日報導,現貨黃金價格已飆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刷新歷史紀錄。從2024年底以來,黃金已上漲逾30%,主因是市場不安、美元走弱,以及全球央行對黃金的持續購買。高盛集團近期更上調對黃金的中期展望,預測到2026年中,金價將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該預測基於持續地緣政治風險、美國預算赤字惡化及各國央行購金趨勢的延續。
川普政府實施對等關稅,儘管部分措施宣布暫緩執行,但在市場已掀起震盪,不僅引發對通膨回升的疑慮,也使聯準會(Fed)原本就艱困的政策平衡難題更加複雜。
此次關稅政策涵蓋多項民生與耐久財品項,包括電子產品、衣物、玩具與汽車等。根據美國知名金融與經濟知識網站《Investopedia》報導,這類進口商品原本就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有直接影響,若是進口成本增加將導致終端售價上升。近期的經濟數據顯示,3月通膨率雖年增2.4%,略低於前月,但市場預期將在第二季將面臨上升壓力。
面對日益不確定的通膨走勢與貿易政策風險,美國聯準會內部的政策辯論也趨於白熱化。《路透社》報導指出,Fed官員對於應否優先控制通膨或避免經濟放緩意見分歧。主席鮑爾強調關稅導致的經濟波動,可能迫使決策在「穩定物價」與「支撐就業」間做出艱難取捨。
除物價上漲風險外,關稅政策還對企業與家庭行為產生影響。不少企業開始延後擴張計畫,以觀望貿易摩擦走向;部分家庭亦調整預算結構,推遲非必要性支出。這種趨勢將在未來數季中逐步反映於成長動能放緩上。《Vox》引述摩根大通預測,美國2025年進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已上修至60%,顯示市場對政策外部性風險的警覺性持續升高。
對比Fed對通膨的戒慎恐懼,川普則於4月16日在自家平台Truth Social發文稱:「我們的關稅收入創歷史新高,幾乎所有商品價格都在下降。通膨也在下降,我兌現了承諾。」他進一步指出,近期美國的通膨指標表現良好,股市也同步上漲,顯示經濟朝正面方向發展。
這是川普連續第二日公開宣稱通膨正在受控。根據《美聯社》報導,川普援引的是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該數據年增率為2.4%,略低於市場預期,顯示整體物價漲幅有所緩和。
然而,專家指出,此一通膨放緩現象出現在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尚未正式生效」之前,與政策執行的直接因果關係仍難以確認。另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3月進口物價指數出現下滑,主要來自能源產品價格下跌。因此川普宣稱的通膨降溫,實則與全球原物料行情波動相關,而非國內政策主導。
川普上任後,重整貿易秩序,但伴隨著進口價格上升、投資觀望與消費壓力,也同時讓美國陷入通膨未退、成長轉弱的結構性風險。
川普對台灣開徵32%對等關稅,即便暫緩90天執行,未來局勢仍難預測。面對突如其來的出口壓力,短期而言,台灣應強化出口產業的轉型與拓銷能量,特別針對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具體的補助與市場開發支援,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長期方向則需朝向建立「產業國家隊」,整合能量赴美投資,從源頭切入當地市場與供應鏈,取得製造與稅務優勢。與此同時,儘速推動與美國簽署《投資保障協定》,以避免雙重課稅、保障台商權益,也將是未來提升投資誘因的重要一環。
在此次關稅風暴中,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不僅第一時間調查會員意見,也請政府協助企業調整因應。
由於高關稅削弱產品價格優勢,企業唯有加值服務與高附加價值產品,才能吸引國際買主。因此,IEAT提醒企業加快數位轉型腳步,並希望政府擴大資源投入與政策支持,協助貿易業者導入智慧應用、強化服務能力。
產業界也期盼,政府應加強出口補貼、投資布局與多邊合作等措施,將危機轉為轉型契機,引導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數位化與區域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