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視線緊盯美中科技競逐時,一股來自沙漠湧起的資本與算力旋風,正悄然改寫世界科技版圖。憑藉石油美元的雄厚財力,以及擺脫能源依賴的迫切動力,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投入一場爭奪人工智慧(AI)與深科技(Deep Tech)主導權的國家級豪賭。這不僅是產業轉型,更是關於21世紀國力消長的「主權AI」(Sovereign AI)戰爭。
長期以來,石油既是海灣國家繁榮的基石,也是經濟結構的最大脆弱點。全球能源轉型與油價波動的雙重夾擊,正逼使這些國家尋找「後石油時代」的新引擎。世界銀行今年6月預測,海灣國家的區域經濟成長率有望在2025年回升至3.2%,但主要動力已轉向非石油部門,該部門在去年已實現3.7%的穩健成長,顯示結構性轉向正在加速。
儘管如此,轉型背後的戰略焦慮其實更為深層。根據PwC分析,2025年布蘭特原油平均價格預計約為每桶70美元,較2022年高點下跌近3成,意味著財政空間受限,各國可能會調整開支。為維持多元化投資,海灣國家正大舉進軍國際債券市場,區域總負債預計在2025年逼近1兆美元——這場豪賭的資金,既來自石油收益,也建立在主權信用的槓桿之上。
更關鍵的是,這不僅是經濟「多元化」,更是國力形態的「層級躍升」。從出口原物料轉向掌握21世紀的戰略性資產——數據、算力與AI模型,已成為海灣國家維持全球影響力的核心戰略。沙烏地阿拉伯以《2030願景》(Vision 2030)為藍圖,透過公共投資基金(PIF)推動數位經濟與智慧城市等超大型項目;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以《2071百年計畫》(Centennial 2071)為框架,將AI戰略直接綁定國家百年發展目標,聚焦未來政府與創新生態的建構,兩者殊途同歸,瞄準的都是以資本與算力奠定科技主導權的制高點。
在這場全球科技角力中,「主權AI」成為海灣國家的新戰略符號——由國家掌控基礎設施、數據、資源與人才,自主建構並部署AI模型。這不只是技術自主,更是數位時代的安全底線,旨在避免落入美中科技強權的「數位殖民」之局。
這場無聲的主權之戰,正沿著地緣政治的斷層線展開。美中科技對抗初期,美國曾嚴格管制NVIDIA A100與H100等高階AI晶片的出口,防止經中東轉運至中國大陸,一度掐住海灣國家的AI布局。但2025年5月卻出現戲劇性的轉折,美國改以「拉攏」取代「圍堵」,與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下歷史性AI合作夥伴協議,將晶片與技術輸出納入外交戰略,藉此制衡中國大陸的影響力。
沙烏地阿拉伯選擇的是「資本閃擊戰」,憑藉公共投資基金的雄厚實力,2024年成立科技投資公司Alat,手握1,000億美元,專注於快速建立本土高端製造能力。同時啟動「國家半導體中心」計畫,目標在2030年前吸引至少50家晶片設計公司進駐,透過直接投資換取技術落地與產能建設,試圖用金錢購買時間。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採取「生態系編織術」。其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Mubadala)早已深耕全球科技市場,而國家級AI企業G42更是由國家安全顧問領軍,宛如國家意志的延伸。2024年,G42與穆巴達拉合資成立AI投資公司MGX,鎖定千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主攻AI基礎設施與半導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打法更為細膩,透過廣結國際夥伴、本土研發的Jais與Falcon等大型語言模型及資本運作,將自身編織成全球技術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國家自主研發與掌控的人工智慧,核心關鍵字包括數據主權、技術自主、安全可控、政策規範、國防應用、產業創新與國家競爭力。
若要理解這場沙漠科技賽局的核心動能,不能忽視兩國背後的「國家隊平台」。在阿聯酋,G42與穆巴達拉搭建的技術與資本網絡,正快速吸納國際盟友,形塑出全球級AI生態圈。G42不僅獲得微軟15億美元戰略投資,還攜手OpenAI、Oracle、NVIDIA,在阿布達比打造「星際之門」(Stargate UAE)AI超級資料中心,進一步鞏固其作為美國在中東AI樞紐的地位。這不只是技術部署,更是政治立場的選擇。
反觀沙烏地阿拉伯,則以「從零打造」為信念,投入大規模的在地製造與科技轉譯。其未來新城NEOM旗下的科技部門Tonomus專注於人機介面(Paradromics)等尖端科技,並與DataVolt合作打造區域內第一座淨零碳排的AI工廠,作為未來城市的操作系統,以行動落實永續目標;公共投資基金旗下的Alat公司,則扮演「世界工廠」擔任引進者的角色,透過與聯想、鴻海、蒂森克虜伯(TK Elevator)等國際製造巨頭合作,積極建立本土產能。這不僅是產業鏈重構,更是主權科技自給自足的宣示。
在國家隊平台扎根後,宏大的戰略藍圖逐漸轉化為對全球供應鏈的實際需求。海灣國家在半導體、雲端與高效能運算(HPC)、資安以及綠能基礎建設等四大領域,正創造出明確的市場機會,也為國際科技公司提供進入中東市場的切入點。
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酋的晶片夢,仍面臨技術與人才的長期挑戰。阿聯酋的MGX已與台積電、三星洽談設立先進製程晶圓廠,規模可能突破千億美元;沙烏地則透過「國家半導體中心」計畫,以及鴻海可能建立的封裝測試(ATMP)與電子製造服務,釋出對晶片設計服務、IP授權、封測設備及高階人才的迫切需求。換言之,即使晶圓廠建設需要時間,整個產業鏈仍充滿短期商機。
AI的核心是算力,而算力的載體是資料中心。根據Credence Research的市場預測,中東資料中心市場將從2024年的21億美元,成長至2032年的46億美元。其中,沙烏地規劃中的資料中心容量高達2,200兆瓦(MW),遠超阿聯酋的500兆瓦,預示伺服器、交換機、散熱系統、不斷電系統及建造工程服務的龐大需求,將形成一波建設熱潮。
隨著資料中心和AI應用擴張,資安需求勢必同步升溫。中東資安市場預計從2025年的167.5億美元成長至2030年的260.4億美元。在「主權AI」框架下,數據必須存放於本地的法規更加嚴格,這促使企業採用符合當地規範的雲端安全解決方案、身份與存取管理(IAM)系統,以及資安營運中心(SOC),成為經營的必要條件,也帶來新的商業成長機會。
AI是能源消耗巨獸。根據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預測,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到2035年將增加兩倍以上,達到277吉瓦(GW),對全球電網的負載量構成巨大挑戰。海灣國家的優勢在於能在廣大的沙漠地帶,將大型再生能源設施與資料中心並置規劃。NEOM的綠氫計畫就是亮點案例,運用84億美元的資金,投入4GW專屬太陽能與風能,每日生產600噸綠氫,為工業與交通提供清潔動力。這種能源和算力一體化的模式,不僅能夠解決歐美AI發展的能源瓶頸,也成為了吸引全球科技投資的獨特籌碼。
從利雅德到阿布達比,一場快速的科技變革,正將海灣國家從能源經濟體轉化為全球技術勢力的新重心。這不只是區域經濟的重新定位,更象徵第三科技板塊的崛起:在美中對抗外,一個資本充沛、迅速且善於運用地緣槓桿的科技新勢力,正積極形塑全球創新版圖的未來走向。這對長期依賴成熟市場與既有供應鏈邏輯的國際企業而言,無疑是變局,也是一個機會。
然而,這場新勢力崛起背後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執行力與人才缺口始終是海灣戰略落地的最大變數。儘管財力雄厚,但科技體系的基本結構尚未穩固,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與項目整合能力仍有待磨合。這也意味著,未來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短期利益交換,而在於能否建立真正有黏著度的夥伴關係——成為深度參與其國家願景的共創者。
對台灣而言,海灣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戰略轉機。鴻海與台積電的布局動作,預示著台灣科技企業有潛力在晶片設計、製造服務與高效能運算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但面對美國的技術出口規範、中國大陸市場壓力與中東新興機會三者交織,如何在多邊力量間維持靈活與中立,將考驗企業的地緣政治敏感度與策略調度能力。
更進一步來看,海灣國家的發展模式正在顛覆過往「產品導出—市場擴張」思維。企業若想在這場主權AI與深科技競賽中立足,不只要擁有先進技術與供應鏈能力,更需與當地政策路徑深度共構,包括共同成立研發中心、設立合資平台,甚至在ESG與人權議題上提出回應機制。這不只是商業行為,而是一種新的國際合作語言,強調共生與長期承諾,而非壟斷與短期投機。
放眼未來,主權科技的全球競賽不會因某個地區的突起而止步,但海灣國家的進場,無疑已改變賽局的重心。對台灣與國際企業來說,這是一條全新的成長曲線,也是重新定義技術、資本與地緣戰略關係的機遇之戰。贏家,將是那些既懂技術節奏,也看懂政經結構轉變的行動者。■
將現有產品推向新市場的策略理念,核心包含市場調研、在地化策略、通路布局、品牌適應、競爭分析與風險評估,旨在快速拓展市場、提升營收與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