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轉型與ESG浪潮驅動下,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舉辦「永續貿易.前瞻新未來」高峰論壇,邀集產官學界重量級代表,共同建構貿易人才的核心視野。
台灣貿易業發展加速前進,來自源源不絕的貿易人才!IEAT創立以來,培育超過數十萬名貿易大軍,陪伴台灣一路從經濟復甦、亞洲四小龍崛起,到今日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亞洲經濟奇蹟,「人才是貿易永續競爭的根本。」IEAT理事長黃教漳說,每一位貿易人才的成長背後,都有無數在國貿教育現場默默支持投入的身影。
「貿易業要走得遠、走得穩,關鍵還是在『人』。」貿易署副署長胡啟娟強調,當前國際經貿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加上數位科技加速發展,貿易人才需要與時俱進,才能在變局中克服挑戰、創造價值。
「永續貿易.前瞻新未來」論壇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以「AI浪潮下的新世代人才戰略」為題發表專題演講,與談由前駐新加坡大使梁國新主持,邀請恆隆行董事長陳政鴻、台灣大學商研所教授詹文男、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培侃與德明財經科大教授賀光輝,從企業實戰、國際環境、AI數位工具,到永續發展等層面深入探討,建構未來貿易人才的核心布局。
「自由思考、創造力與同理心,將是人類在AI時代最珍貴的能力。」李蔡彥說,ChatGPT衝擊高教人才培育的發展路徑;然而,生成式AI雖知識廣博、語言流暢,卻缺乏價值判斷與意識—這正是人類不可取代之處。
李蔡彥舉例,當Google工程師因AI自動寫程式而面臨裁員風險時,「只會寫程式的人」反而最容易被淘汰,「未來的工程師,需具備溝通、倫理、社會理解等人文能力。」換句話說,在高教人才培育的過程中,AI課程是必然趨勢,但更重要的是「系統化建構AI應用與思辨能力」。
如果只會使用AI,卻忽略基本能力訓練,反將導致思考力與判斷力退化。因此,李蔡彥提出四大素養作為未來人才的核心:「AI素養」、「人文素養」、「未來想像力」與「人機協作能力」。他強調,「善變時代培養擅變的人」,面對愈來愈難預測的「善變時代」,社會就愈需要培養在變動中創造意義、做出正確選擇的「擅變的人」。
擁有65年歷史的老牌貿易公司「恆隆行」,從早期的進口貿易,轉型為品牌代理商;面對AI浪潮的關鍵轉折點,恆隆行董事長陳政鴻提出「ABCDE」企業DNA,來連結不同部門,加深跨部門間的凝聚力:靈活(Agile)、果敢(Bold)、同理(Care)、多元(Diversity)與誠善(Ethical)。
面對AI時代下的人才挑戰,陳政鴻認為,企業需從內部養成AI文化,「最重要的是,讓高階主管也參與其中,不能只是旁觀者。」因此,恆隆行啟動AI專案,由各部門員工組隊參與,從實際業務問題切入學習,藉由成功案例引發跨部門的應用擴散,同時透過激勵機制創新,提升員工工作自主性,並進一步與外部顧問合作,培訓多位中階潛力人才,提升AI在企業內部的實踐與落地可行性。
人才如何與時俱進,不僅是企業課題,也是教育界正在思索的方向。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培侃認為,未來的國際經貿人才將是「跨學科專業」與「跨領域議題」的複合體,除了要掌握經濟、行銷、法律與財務等基礎知識,還需具備整合AI、資料治理、能源轉型、環境永續與人權議題的能力。
楊培侃認為,國際貿易的內涵已跳脫貨物流動,成為科技、政策與價值觀交織的場域,未來教育不能再限於技術操作,而是要引導學生理解全球架構與多邊博弈。以政治大學國貿系為例,為順應AI趨勢,系所也開始鼓勵學生跨系選修,課程也加入AI、資料倫理、環境永續等模組。他強調,未來貿易人才必須同時擁有邏輯分析、語言運用、人際溝通與國際視野等底層素養,才有辦法在動盪的經貿變局中,釐清產業結構與未來策略。
然而,AI浪潮同時也帶來風險,包括數位落差導致的貿易不平等、AI技能斷層、資安與隱私風險、國際規範分歧,以及人才集中帶來的城鄉失衡。「你不能指望一套標準解決所有問題,必須用系統性思維,來設計人才政策。」台灣大學商研所教授詹文男提出「GREAT人才培育策略」:G(Growth):以員工長期能力成長為導向;R(Real Work):訓練需回到真實場景與任務;E(Empathy):建立同理文化,理解市場與員工需求;A(Autonomous Teamwork):鼓勵跨部門自組AI應用小組;T(Tied to Vision):人才培育需與企業願景緊密結合。
在貿易面,數位科技則帶來五大機會,包括透過區塊鏈實現的「貿易去中介化」、專業服務的「跨境數位化」、AI與雲端協作下的「全球人才流動」、Low-code創業模式推動的「創新生態系」以及「數據驅動的決策治理」。他認為,這些發展正改變貿易的基本結構,因此,如何重塑「人機協作」將成為決勝關鍵,企業不能只做「技能培訓」,而應將人才策略拉升到與數位轉型藍圖對齊的層次,才能實現員工與組織的同步成長。
與此同時,綠色轉型也為貿易人才帶來全新課題,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賀光輝直言,企業不只缺人,而是「找不到對的人」—能夠同時理解貿易流程與永續規範的複合型人才。
中小企業是台灣貿易主力,卻普遍無法設立永續部門,因此賀光輝提倡「綠色技能框架」,在原職位上增強員工的永續能力,協助他們在現有崗位上,內建環境意識與法規敏感度,例如報關員需了解碳關稅規範、採購專員需掌握綠色採購與碳足跡評估,人資部門角色也需升級為「轉型導師」,辨識內部潛力、為企業擬定合適的培訓機制。
面對人才稀缺與能力落差,賀光輝建議推動3項改革:一是制定貿易專屬的綠色技能框架;二是開設結合綠色與數位的雙軸轉型課程;三則是推動在職員工的綠色升級計畫,爭取政府補助支持。「未來的貿易專業,不再只是懂價格談判,而是能串接全球規範與在地實踐的整合者。」
「人才,是推動企業轉型與提升韌性的關鍵,在AI時代,貿易人才價值的定義也在重塑。」前駐新加坡大使梁國新做了精闢的總結;當AI逐步補足知識型勞動時,人才價值已從「能不能做」轉向「能否與企業共感」,更重要的是學習力與態度,因AI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能創造全新工作模式,開創新的貿易契機,面對關稅和匯率挑戰,未來國貿人才須能理解背後的政治結構與價值邏輯,並具備科技、法律與政策的跨域整合力,唯有結合專業與人文、洞察與行動,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領航台灣貿易邁向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