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貿易永續競爭的根本。「永續貿易‧前瞻新未來」國貿教育成果展見證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從課堂、證照、實戰到國際鏈結的貿易人才路徑,表彰長年深耕國貿教育的業師與專家,描繪未來貿易人才的關鍵樣貌。
走進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大廳,色彩鮮明的看板陳列,記載台灣貿易教育逾50年來的演進歷程,「永續貿易‧前瞻新未來」──標題寫得醒目,展會中央矗立的純白大樹,枝幹層層向上開展,象徵貿易人才扎根本土、開枝散葉、連結國際的歷程。
如果說「永續貿易‧前瞻新未來」這場成果展,是一幅濃縮半世紀發展脈絡的台灣貿易教育地圖,那麼IEAT,就是這張地圖的重要起點。
「永續貿易教育成果展」自7月18日開展,吸引上千位產官學界人士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觀。現場熱絡互動,展現各界對永續貿易與人才培育的期待,也彰顯IEAT 50年培育數十萬貿易人才的實力。
1950年代,國內貿易知識尚未普及,IEAT就開辦全台第一堂政策講習班,為企業提供實務指引。1974年設立「國際貿易獎學金」,1979年成立「中華民國貿易教育基金會」,從最初的基礎課程,到後來的語文、實務、行銷、通關與證照課程,IEAT逐步將貿易知識,轉變為可實踐、可認證的專業能力。
2006年IEAT推出「國際貿易大會考」,率先為台灣貿易人才培育奠定正式的證照標準,至今已有近10萬人次報考、近4萬人通過,成為台灣企業選才的重要指標。2007年起持續擴大「實戰型國貿人才」的培育規模,包括專為高階人才設立的貿易經營師認證考試、全台唯一實作型跨境電商產學競賽、海外企業實習派遣計畫等,成功促成企業與人才的需求媒合。
國貿教育的普及與深化,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奠定厚實基礎。自1940年代推動國貿教育以來,台灣貿易總額快速成長,2024年已達到8,964億美元,貿易規模成長近3,000倍;在這背後,IEAT始終扮演著重要推手。
「台灣貿易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源源不絕的專業人才。」談到台灣未來國貿人才的布局,IEAT理事長黃教漳提出「貿易三力」新主張:科技力、永續力、全球力。
黃文榮秘書長也解釋,所謂「科技力」首重AI與數位工具應用-IEAT已開設CEPT跨境電商技能認證、AI導入實務課程等,協助人才與中小企業同步轉型。而「永續力」則著眼於ESG與綠色貿易轉型-IEAT除了開設相關課程,更啟動「貿易業綠領人才研究」,積極建構產業所需的綠色職能框架。至於「全球力」,更是當今地緣政治動盪下不可忽視的一環-IEAT推動的「國際經貿青年培力計畫」,與外貿企業聯手舉辦的競賽與講座等,都讓年輕世代更有機會走進全球市場。
隨著國際經貿局勢劇烈變動,全球正處於「貿易戰的籌備期」。IEAT期盼,社會各界、產業及學校,應更加重視長期且系統性的「貿易三力」的人才培育,「這是台灣在全球競爭中最關鍵的優勢。」
在台灣貿易發展的歷程中,有一群長期深耕國貿教育的實踐者,以專業與熱情推動變革,為產業注入持續的競爭動能。他們既在課堂與實務間搭起橋樑,也啟發新一代的貿易新秀,並將企業需求與國際市場緊密連結。
本次成果展特設頒獎典禮,於7月25日舉辦「卓越共育.貿易薪傳」三合一頒獎典禮,隆重盛大登場,集結「傑出國貿人才獎學金」、「國貿教育卓越教學獎」及「第20屆國貿大會考獎學金」三大獎項,由IEAT主持,表揚卓越教師、業師與學生。獲獎學生來自國內外大學,展現國際經貿熱忱,也彰顯IEAT長期培育專業貿易人才的影響力。此外,典禮當天更表彰多年來協助IEAT培育人才、提升產業實力的資深業師;他們也分享第一手經驗與觀察,勾勒未來貿易人才的三大樣貌。
未來的貿易競爭,不只是比誰成本低,而是比誰的能力強、反應快。穩固的專業基礎與制度化的專業驗證,是產業用才、信任人才的關鍵。
獲頒「貿易教育貢獻獎」的黃志鵬,是推動「國貿大會考」的核心人物。曾任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駐越南代表及外貿協會秘書長的他回憶,當年國際貿易快速發展,但缺乏鑑別人才的機制,因此促成IEAT與各地公協會合辦全國性評鑑制度,讓「證照即信任」實行。「證照的價值,不只是紙上認證,而是讓產業敢用、敢信任的保證。」首屆考試即吸引破萬人報名,奠定國貿大會考在業界的權威地位。
來自學界的實踐大學前校長謝宗興,早年領取IEAT「國貿獎學金」後在學界服務,創造貿易即戰力人才。
獲頒「國貿教育卓越教學獎」的曹淑玉,來自銀行外匯與國貿實務一線。她擅長用圖解與說故事,讓學員不只是懂理論,更能應用在實際情境中。她回饋,在企業內訓過程中,有些公司因「含佣價」認知差異而報價偏低,透過課程分享立即修正報價計算方式,避免了持續性的利潤流失,藉由紮實的專業知識培訓,直接提升企業在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與交易安全。
在數位化與AI崛起的今天,單一專業已不足以應付全球市場的挑戰,跨專長整合成為必然趨勢。謝宗興指出,現代貿易人才除了產品與行業知識、貿易實務、外語與行銷能力外,「資訊應用能力」與「跨專長整合」將更加重要。
尤其在高科技產品貿易中,具備理工背景再習得國際貿易技能的人,更能勝任國際銷售工程師等新興角色。他鼓勵理工科畢業生跨入國貿領域,結合技術專業與市場開發能力,以滿足全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獲頒「國貿教育卓越教學獎」、來自產業第一線的報關師楊孝妤,以多年報關與關務實務經驗,詮釋跨域專長的重要性。她認為,未來貿易人才應將報關、供應鏈管理、國際市場規則與新興數位工具結合,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轉化為解決方案,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貿易環境。
在AI時代,真正難以被取代的,是人類獨有的軟實力:溝通、理解、判斷與共情。
「我希望學生不只是背誦流程,而是在遇到狀況時,能明白該問什麼、該找誰、該怎麼做。」楊孝妤一語道出貿易人才必備的問題解決能力。她進一步歸納未來人才的三大核心:專業與跨域結合、國際視野與文化理解、實戰導向的持續學習,強調在多元市場中,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尤為重要,唯有找到共識與切入點,才能在國際談判與合作中取得先機。
曹淑玉也強調AI時代下「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尤其AI資訊真偽難辨,國貿教師不僅是知識提供者,更要引導學生善用AI工具,協助他們在海量訊息中篩選、判斷並落實於實務操作中,這正是AI無法取代的價值所在。
「永續貿易‧前瞻新未來」成果展,不只是對過去的盤點,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育才戰略。當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產業邁向AI與永續,IEAT累積超過半世紀的育才地圖,正成為台灣在下一階段貿易競爭中的定錨。
貿易是台灣經濟的命脈,教育則是這條命脈持續奔流的起點。陪伴台灣從經濟復甦、亞洲四小龍崛起,一路走到今日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時代,IEAT始終扮演政府、產業與國際接軌的推手。透過制度化驗證、跨專長整合與國際視野的培育,IEAT不僅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奠下深厚根基,也為未來貿易人才培育,確立更清晰的航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