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淨零與永續浪潮下,綠色技能已成為貿易業轉型的核心關鍵。隨著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國際規範上路,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正由傳統專業轉向「綠色+貿易」的複合能力。此一趨勢正重塑產業技能版圖,並引導未來培育方向。
在全球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的浪潮下,台灣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產業轉型壓力與機遇,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國際綠色供應鏈要求的逐步實施,台版CBAM也準備上路,貿易業的淨零轉型已成為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在此背景下,「綠領人才」和「綠色技能」被視為綠色經濟發展與組織轉型的關鍵要素。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於今年7月進行「貿易業綠領人才技能需求研究」,根據量化問卷與質化焦點座談研究成果顯示,綠色經濟的發展正在重塑貿易業的人才需求圖譜(如表1)。
隨著國際碳關稅機制與永續採購政策的實施,近期貿易業人力也逐步調整相關職位需求來應對這些挑戰(如表2)。
調查顯示台灣貿易產業人才問題核心,並非單純數量短缺,「質性斷層」更值得重視。我們須超越傳統培養單一領域「ESG專家」的思維,轉而致力於培育能將綠色技能無縫融入其核心貿易職能的「複合型專業人才」。據此,本研究提出三項建議:
探討貿易產業的綠色技能定義與能力指標。此框架可就不同核心貿易崗位(如:國際業務、採購、物流、報關)所需的綠色職能,並採分級制(基礎意識、應用執行、策略規劃),涵蓋「CBAM碳成本分析」、「永續供應商稽核」、「低碳物流方案評估」等實務技能。
鼓勵大專院校及技職體系國貿相關科系教師,將上述「綠色技能框架」與「數位工具應用」整合進現有課程。例如,要求學生使用CBAM碳盤查軟體進行案例分析,或利用AI工具進行綠色市場開發模擬。
協助在職人士提升綠色職能,課程設計可以務實且與職能緊密掛鉤,例如為業務團隊開設「如何將ESG轉化為銷售亮點」的工作坊,或為報關人員提供「各國最新環保法規與申報實務」的速成班。
面對全球供應鏈的綠色革命,台灣貿易業正處於關鍵轉捩點。這份報告不僅提供寶貴數據與洞見,更為我們指明一條清晰的轉型路徑。透過公會與政府的通力合作,以AI為驅動引擎,我們能有效解決人才培育、資源分配與資訊落差等核心問題,將綠色轉型從壓力轉化為商機。
展望未來,具備「綠色思維」與「數位韌性」的台灣貿易產業,將能重新定義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不僅能滿足國際嚴格的永續標準,更能以創新與協作,在綠色貿易新藍海中,開創台灣的獨特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