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支付正進入制度再平衡的臨界點。以央行數位貨幣(CBDC)、穩定幣與區域清算網絡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同時重塑支付效率與貨幣主權的邊界。從政策到企業應用,數位貨幣不僅是金融創新,更是一場牽動經貿秩序的制度競逐。當數位經濟深入供應鏈每一個環節,掌握轉型節奏已成為各國與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全球貿易支付體系長期依附於美元結算與SWIFT網絡。這套架構雖維持半世紀穩定,卻也讓全球資金流動的控制權過度集中於少數節點。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科技滲入金融系統,以美元為核心的單軸體系的脆弱性日益明顯。
央行數位貨幣與穩定幣的興起,正挑戰這種結構依賴,前者代表主權驅動的制度重塑,以新一代清算基礎設施取代多層代理行機制;後者源自市場的效率革命,透過區塊鏈與代幣化實現即時結算與成本最小化。當兩股力量交錯,全球金融正從「美元中心化」邁向多國央行互聯的金融網絡,開啟金融主導權與制度話語權的再分配。
穩定幣為跨境支付帶來結構性轉變。透過去除中介、實現點對點結算,它將傳統多層流程整合為單一、即時的操作。
傳統國際電匯需1至5個工作日,受限於代理銀行與營業時間;區塊鏈交易則可於數秒內完成,全年無休且不受時區限制。交易確認後即具不可逆的終局性,顯著提升供應鏈資金周轉效率。例如,全球支付服務商Worldpay已率先支援USDC(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直接結算服務,使商家能於週末接收資金,重新定義營運資金靈活性。
在成本面,傳統跨境支付費用約占交易金額的2%至4%,而穩定幣繞過代理銀行體系後,交易成本可降低80%至90%,多數情況下僅需不到1美元的Gas Fee(區塊鏈交易手續費,用於支付驗證交易與執行智慧合約的成本)。此外,交易不可逆轉的特性幾乎消除了退款與詐欺風險,對用戶而言兼具成本效益與交易安全性。
實務應用也正快速擴大。例如,美國人工智慧服務公司Scale AI採用穩定幣向海外承包商即時支付報酬,確保價值穩定;加密金融科技平台TransFi的實測顯示,結算時間由傳統的2至5天縮短至1分鐘內,成本降低40%。此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也利用穩定幣向基礎金融服務不足的國家,為其衛星網路服務Starlink的用戶收款,成功規避外匯波動與傳統結算風險。
一種與法定貨幣或資產掛鉤的加密貨幣,旨在維持價格穩定,用於跨境支付、交易結算與資產轉移。
用加密技術記錄買賣或資金流動,交易透明且不可被隨意更改。
一種運行於區塊鏈上的自動化、程式合約,能自動驗證並執行條款,降低人工干預與信任成本。
在高價值B2B貿易中,第三代網路(Web3)技術的「可程式化」與「去信任化」特性,正挑戰傳統信用狀(L/C)流程冗長、文件偽造與人為錯誤問題。第三代網路(Web3)核心價值在於以技術重塑信任機制,將風險控制與流程驗證直接嵌入基礎設施。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等聯盟已推動紙本提單(OBL)向電子提單(eBL)轉化,透過區塊鏈確保文件安全性與不可篡改,消除郵寄延遲與偽造風險。
「智慧合約」更將信任機制嵌入系統基礎。當物聯網數據確認貨物抵達倉庫後,智慧合約即可自動釋放穩定幣貨款,使資金流與物流同步。由全球銀行與企業組成的區塊鏈聯盟R3所開發的Contour平台,便能將信用狀驗證時間由5日縮短至24小時,展現跨境貿易效率的顯著提升。隨著方案成熟,企業支付從單一財務動作,轉為能被業務事件即時觸發的流程節點。「可程式化貨幣」的出現,使支付成為企業營運的內嵌功能,帶來流程自動化、資金流向透明化與成本最小化的全新商業邏輯。
面對數位貨幣的興起,全球電商平台採取兩種不同策略:一是以開放生態為導向,與多方合作;二是以主權為核心,建立封閉的合作體系。
美國電商平台「Shopify」正推動支付基礎架構升級,採取開放式策略擴展至Layer2網絡與私人穩定幣領域,並與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及全球支付科技公司Stripe攜手,開發「鏈上支付」協議——利用區塊鏈即時完成資金轉移與結算,降低跨境交易的時間與成本。
中國大陸電商企業阿里巴巴則與國家戰略並行,整合中國數位人民幣(e-CNY)至支付寶應用,參與全球最大CBDC試點。截至2021年底,雖然e-CNY錢包開立數達2.61億個帳戶,但使用率仍低,顯示數位人民幣仍在探索使用者習慣與平台黏著度的平衡點。
又稱第三代網路。是指互聯網的一種新型架構,核心特徵是去中心化、用戶掌控數據和資產,通常結合區塊鏈技術、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DApp)。
由全球銀行與企業組成的區塊鏈聯盟,旨在推動金融機構間的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應用與創新,提升跨境交易效率與安全性。
由R3 開發的跨境貿易金融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處理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等交易,使驗證與結算流程更快、更透明。
一種可自動執行預設規則的數位貨幣,當特定條件滿足時,資金會自動轉移或支付,用於實現流程自動化與智慧合約操作。
中國大陸同時推動兩種數位貨幣策略:一方面推出提供給民眾和企業的e-CNY,用於日常支付和小額跨境交易;另一方面建立多邊央行數位貨幣平台「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mBridge,Project mBridge),用於銀行間的大額跨境結算。這套「內外並進」的架構,既測試國內和跨境支付的可行性,也加速了國際清算效率。
在香港,居民可透過當地的即時支付系統「轉數快」(FPS)開立e-CNY錢包,進行儲值和支付,實現首次將數位貨幣與現有支付系統互通。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泰國及阿聯酋央行合作推出的mBridge,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LT)實現即時跨境結算,將過去需數日完成的跨境清算縮短至數秒。
此外,中國大陸也在寮國和阿聯酋推廣e-CNY的實際使用,探索將人民幣支付體系延伸至能源與基礎設施領域,逐步建立跨境支付網絡。
在新興市場,去美元化進程更多依賴區域性清算機制,而非單一央行數位貨幣(CBDC)。
東協支付連接(APC)採去中心化架構,將各成員國的快速支付系統與QR Code標準互聯,讓消費者以本地銀行App 即可跨國交易,促進區域本幣使用。不過,延伸至批發與貿易融資仍受限於監管與外匯結算瓶頸。
非洲的「泛非支付與結算系統」(PAPSS)則由非洲進出口銀行主導,透過集中化金融基礎設施,讓各國銀行以本幣結算跨境貿易,預估每年可節省50億美元交易成本。肯亞、迦納等國已正式加入,展現區域金融自主的集體行動力。
與此相比,奈及利亞推出的零售型eNaira,也就是供一般民眾日常支付使用的數位奈拉,成效有限;而南非的批發型「科卡計畫」,針對銀行間的大額支付設計,透過分散式帳本技術(DLT)驗證交易並將資產轉成可在區塊鏈上交易的數位代幣,展現更可持續、可靠的本國貨幣跨境支付方式。
在地緣政治緊張與制裁壓力下,俄羅斯與中亞多個國家將CBDC視為維護金融主權的重要防禦性工具。
俄羅斯推出數位盧布,嘗試繞過SWIFT系統的國際制裁,並與中國大陸合作,利用數位貨幣完成能源與基礎建設項目的跨境支付,以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金融互聯互通。
哈薩克則推動「數位堅戈」計畫,在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AIFC)建立監管沙盒,吸引國際區塊鏈企業進駐,並加入金磚支付(BRICS Pay)倡議,成為中亞與亞洲數位支付網絡的重要連接節點。
區塊鏈上的加速通道,可讓交易更快完成、成本更低,同時保持安全。
由公司或平台發行、與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用於加快支付、降低成本,並保持價值相對穩定。
奈及利亞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貨幣,可用於日常支付、收款與轉帳,提升交易效率並推動金融普惠。
一個官方批准的安全測試區域,讓金融科技公司能在不違法的情況下,試驗新技術或新服務。
區塊鏈具有「可程式化」特性,也就是支付和交易流程可自動化執行,使企業金融不再只是後勤工具,而成為經營決策的重要核心環節。利用智慧合約,當物聯網數據確認貨物抵達指定地點或完成生產階段後,系統就會自動向供應商釋放款項,提升資金流動性,並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
用於銀行間交易的CBDC可進一步提升金融資產代幣化的安全性。台灣央行與多家金融機構已測試以CBDC進行證券型代幣(STO)的「款券同步交割」(DvP),這種方式可同時完成資金與證券交割,降低結算風險,為代幣化債券等新型金融業務建立基礎。
對台灣製造業而言,區塊鏈也提供「數位履歷」的基礎設施。企業可將生產紀錄、環保與勞動安全數據記錄在區塊鏈上,讓產品來源與生產過程更加透明,並滿足國際品牌對永續供應鏈的合規要求。
隨著跨境支付逐漸數位化,監管分歧問題也更加突出。不同國家的反洗錢(AML)和客戶身份認證(KYC)規範各異,企業在多個司法區運作時,需要承擔更高的合規成本。
CBDC設計的核心在於平衡交易隱私與監管可追蹤性。以e-CNY為例,小額交易保持匿名、大額交易可追蹤的原則,如果與其他國家的法規不一致,可能造成監管斷層。當外國機構能直接在共享帳本(Shared Ledger)上使用一國央行的數位貨幣時,數據主權與系統治理就成為敏感問題。
因此,企業須建立跨境的動態合規機制,不僅落實盡職調查,還要確保穩定幣儲備透明,並檢核數位錢包服務提供商的可信度,才能透過區塊鏈進行的支付(鏈上支付)環境安全運作。
數位貨幣並未取代銀行,反而促使銀行轉型,成為提供信任與效率的核心機構。隨著《虛擬資產管理專法》推動,國泰世華銀行率先提供虛擬資產保管服務,為高資產客戶打造符合法規的信託型解決方案。
同時,銀行也積極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業務效率。例如,中國信託銀行參與R3 Voltron平台,將信用狀文件的驗證時間從5天縮短至不到一天;兆豐銀行則透過「金融區塊鏈函證」將作業週期從15天縮短至3天,顯示B2B金融流程正快速自動化。
全球金融秩序正出現重新分工,數位貨幣與區域支付機制逐步挑戰傳統美元體系的主導地位。這場變革的推力,來自科技進展,也來自國際金融權力版圖的重組——地緣政治與主權金融的消長,正悄然改寫全球貿易秩序。以下三項能力,將決定企業能否在新秩序中立足:
面對體系分化與潛在的金融封鎖風險,企業須在供應鏈與結算網絡中建立更具韌性的多元布局。東協的APC、非洲的PAPSS等區域支付機制,正成為新興經濟體推動本幣結算與金融自主的重要力量。
對出口商而言,採用本幣計價與多邊結算,不僅有助分散美元波動的匯率風險,也能在全球金融體系重組時,維持貿易穩定與資金暢通。
在B2B的貿易場景中,第三代網路(Web3)與智慧合約正重新定義資金流與信任機制。企業若參與像Contour這類國際貿易金融聯盟,或投入CBDC試點計畫,將能提前布局新一代的貿易融資體系。
這不僅讓資金流與物流得以同步運作,也使支付成為業務事件的即時反饋,開啟以資料驅動的金融治理新時代。
隨著技術演進速度遠超過全球監管協調,企業正面臨「監管巴爾幹化」的新局面──各國針對數位資產與跨境支付的規範日益分裂。歐盟的MiCA(Markets in Crypto-Assets)規範與美國的GENIUS法案,正顯示監管標準正朝碎片化發展。
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若要維持跨境運作,須主動建立即時風險監測與跨國報備系統,將合規能力內建營運架構中,才能在不確定的法規浪潮中,將「遵循規範」轉化為信任與競爭優勢。
未來的全球貿易,不取決於市場規模或技術先進,而在於企業能否靈活駕馭多套支付系統、將合規嵌入流程,並將新技術轉化為實際金融優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確定的金融格局中占得先機,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全球貿易領跑者。■
將傳統債券轉換成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使其可以在區塊鏈平台上進行交易和結算。
一種數據記錄系統,允許多方共同存取和更新同一份交易紀錄,確保資訊同步與不可篡改。
一個區塊鏈應用系統,用於加速企業間信用狀的驗證與交易流程,讓跨境貿易文件能快速、安全地完成電子化處理。
指不同國家或地區監管規則割裂、缺乏統一標準,使跨境企業或金融機構需遵守多套規則,增加合規成本並降低效率。
利用區塊鏈技術驗證銀行往來憑證的系統,能縮短審核時間並提高B2B交易的透明度與安全性。
歐盟法規,統一虛擬資產市場監管,保障投資者安全並確保市場運作規範。
美國針對穩定幣制定的法律,要求發行方持有準備金並遵守反洗錢與消費者保護規範,維護市場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