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13 NOV. 2025
413期・產經情勢

潔淨能源投資成長  LNG成轉型要角

液化天然氣供應擴張  重塑世界能源版圖

◎撰文╱陳玉鳳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AP
413mainpics 11

全球能源投資創新高,液化天然氣(LNG)成為能源轉型關鍵力量。當太陽能與風電進入成長瓶頸,LNG以穩定、低碳、可運輸的優勢嶄露頭角,美國、卡達、加拿大等國紛紛擴產,推動全球能源結構重組。從供應競爭、價格波動到市場重塑,LNG正改寫世界能源版圖。


全球能源供應正迎來劇烈變動。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能源投資將攀升至3.3兆美元新高,其中高達2.2兆美元將流向潔淨能源領域,規模是化石能源的兩倍。然而,當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發展逐漸趨緩;投資進入瓶頸期,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LNG)卻異軍突起,成為各國能源布局的新焦點。

根據日商環球訊息(GII)預估,全球液化天然氣終端市場在2034年前將以年複合成長率13.9%的速度擴張,市場規模可望達到歷史高峰。美國、卡達與加拿大等主要生產國正積極投產,國際能源產業也出現新一波布局潮。從林德(Linde PLC)、瓦錫蘭(Wärtsilä)、殼牌(Shell)到法商Engie SA,全球能源巨頭紛紛搶灘液化天然氣市場,為下一階段能源轉型埋下伏筆。

全球能源投資升高  LNG成轉型關鍵

IEA《世界能源投資2025》年報指出,再生能源、核能、儲能與電氣化為主要投資方向,但IEA也對全球電網建設投資不足提出警告,指出電纜與電塔建設若未及時跟上,將危及未來電力安全。

在此同時,報告顯示,2026至2028年間,全球液化天然氣設施將大幅成長。雖然中國大陸與印度仍持續擴張煤電使用,但天然氣因具備較低碳排放與穩定供應的特性,被視為「過渡燃料」的核心。LNG市場的快速擴張,也被視為能源轉型過程中最具潛力的投資標的之一。

事實上,IEA指出,能源轉型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新技術的發展,更在於「可負擔且穩定」的供應結構。液化天然氣以可運輸、易儲存、污染較低等特質,彌補風能與太陽能間歇性發電的不足,在能源轉型階段扮演穩定角色。全球許多國家將LNG視為介於化石燃料與再生能源間的橋樑,為能源結構帶來彈性與韌性。

413mainpics 11-1
天然氣以低碳與高穩定性特質成為能源轉型關鍵,液化天然氣(LNG)市場亦因需求攀升而成為全球投資焦點。

美、加、卡達三強角力  供應過剩風暴將起

值得注意的,隨著多國加緊投入天然氣生產,供應過剩風險增加。其中,加拿大LNG產業經歷漫長建設期後,終於迎來首船出口。2025年7月,加拿大首批LNG貨輪自卑詩省基蒂馬特出港,順利抵達南韓,象徵加拿大能源正式進軍亞洲市場。

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指出,加國天然氣產量高居全球第五,過去長期侷限於北美市場,如今藉由LNG Canada的投產,終於廣開出口大門。LNG Canada由殼牌、Petronas、中國石油、三菱商事與韓國Kogas五家公司合資,第一期年產能1,400萬噸,未來若二期啟動,可望翻倍至2,800萬噸。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表示:「加拿大擁有世界所需的能源,我們將以更低碳排放、更穩定的供應,成為可信賴的能源夥伴。」

業界普遍認為,加拿大LNG將帶來長期結構性變化。一方面可分散亞洲市場對中東與美國的依賴,另一方面也為加拿大西岸港口與運輸鏈帶來龐大外資,促進能源與基礎建設並進的雙軌發展與投資機會。

另外,美國也正快速擴張液化天然氣出口能量,光是2025年9月就核准3處新設出口站,年底前預計再通過5處,計畫在川普任期內將出口量提高一倍。LNG出口站的主要是把天然氣經過壓縮、淨化與冷卻,使其轉變成液態,再透過低溫管線輸送至儲槽,最後裝載到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上出口。

雖然出口擴張被視為美國能源主導權的象徵,但業界也擔心過度擴張可能導致市場供應過剩、價格下跌。殼牌執行長沙旺直言,如此密集的核准「在經濟上並不完全合理」,對產能擴張過快表達震驚。道爾達能源公司負責人潘彥磊也質疑,全球市場是否能消化這麼多美國LNG。分析師普遍認為,2026年後供應過剩將壓低價格,市場恐重回俄烏戰爭前的低價時代。

然而,美國能源企業仍持續簽署長期合約以鞏固市佔。ConocoPhillips與Sempra Infrastructure近期簽署為期20年的採購協議,每年出口400萬公噸LNG。此舉顯示美方企業企圖透過長約穩定收益,同時鞏固亞洲及歐洲市場的供應網路。

卡達作為全球最大天然氣出口國之一,其北方氣田擴建計畫則預計於2026年完工。整體來看,全球興建中LNG產能超過1.74億公噸,至2030年供應量可達6億公噸,年增幅高達42%。這場擴產浪潮意味著「能源過剩時代」即將來臨。

根據多家投行(投資銀行)分析,當市場供應增加、需求卻趨緩時,LNG價格可能跌破每百萬英熱(MMBtu)10美元,甚至下探8美元。雖然出口國利潤將被壓縮,但對全球用氣國而言,低價天然氣將促使發電廠加速「棄煤轉氣」,尤其在南亞與非洲等新興市場,或將掀起一場能源版圖的重整。

這樣的供應與價格變化,也意味全球能源談判將出現新態勢。從長期來看,出口國須重新評估成本結構與碳排目標,才能在能源競局中維持競爭力。

413mainpics 11-2
美國在川普政府推動下加速核准多座出口站,積極擴張液化天然氣出口規模,強化全球能源影響力。

南亞價格戰開打  東南亞能源布局轉向

推動LNG消費成長的各方力量中,南亞市場被視為主力。近期,印度與卡達重新談判長期LNG進口合約,將原本按布蘭特原油價格計算的掛鉤比例從約13%降至12.66%,使進口成本更低。相對地,同樣與卡達簽有長期LNG採購合約的巴基斯坦,因國內需求減少與庫容(儲存空間)壓力,巴基斯坦正要求卡達延後交貨時程,以避免短期內進口過多LNG造成儲存與財務負擔。這攸關2025年至2031年間總計177批LNG貨物的延期協商,顯示出區域能源談判日趨靈活務實。

分析指出,這反映出南亞國家在能源價格與財政穩定間的拉鋸,也說明在未來LNG市場將出現更靈活的採購模式與區域競爭態勢。這也代表,LNG市場已由以往的長約穩定供應,逐步轉向短約與現貨交易並行的新常態。

為因應馬拉帕雅氣田預計於2027年枯竭的挑戰,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於2025年1月簽署《天然氣產業發展法案》,將天然氣定位為「安全高效、具成本效益」的發電燃料,並視為維護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

然而,能源倡議者警告,若過度依賴LNG,可能延緩再生能源的發展進程。菲律賓智庫「能源、生態與發展中心」指出,該法案「可能搭建了一座通往舊能源的橋」,偏離原先推動再生能源的政策方向。這場爭論凸顯LNG在亞太國家能源轉型中的矛盾角色:既是替代方案,也可能成為新依賴。

台灣布局  多元氣源與供應韌性

對台灣而言,天然氣始終是不得不的能源選擇。台灣約97%的能源依賴進口,天然氣占發電結構近半。若在封鎖情境下供應中斷,LNG庫存僅能支撐11天,顯示能源安全的脆弱性。

對此,我國經濟部能源署表示,政府已採取多項因應措施,包括中長期採購策略與來源多元化。2024年台灣LNG進口國達14國,主要來源包括澳洲、卡達、美國、馬來西亞、汶萊及奈及利亞等,其中政經穩定地區占比近5成。

卡達氣源占比自2013年的49%降至2024年的25%,顯示政府積極降低對單一氣源的依賴。同時,自2019年起引進美國LNG,進口比重已增至10%,並於2025年3月與美方簽署阿拉斯加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預示未來美氣源比重將持續上升,能源來源結構亦日趨多元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能源策略不僅關乎發電穩定,更密切影響製造業與科技產業鏈的運作。半導體、面板與石化業等高耗能產業均需穩定氣源供應,LNG的穩定供應與價格控制,將直接左右台灣產業競爭力與出口表現。

整體而言,當再生能源發展仍受間歇性與成本挑戰所限,LNG憑藉潔淨、穩定與運輸便利等特性,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而對許多國家而言,針對LNG的積極布局,競逐的不僅是燃料,更是未來能源主導權。■

413mainpics 11-2
台灣面板產業等高耗能製造業對穩定能源高度依賴,LNG供應的穩定與價格控制直接影響產業競爭力與出口表現。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