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擁有「睡眠負債」的人,卻有機會在全球創造1,080億美元的睡眠產業商機。全球失眠盛行率約10%至30%,據The Niche Research推估,「失眠治療」新經濟正在以17.5%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崛起,且可能在2034年突破1,080億美元。身處這座被稱為「失眠之島」的台灣,許多人雖夜夜難眠,卻也因此蘊藏著龐大的「睡眠商機」,有機會搶進這波失眠市場。
現代人普遍面臨難以入眠、翻來覆去睡不著的困擾。全球失眠經濟潛力究竟多大?據美國智庫蓋洛普諮詢公司(The Gallup Organization)的睡眠研究調查,至少有8,400萬名美國人長期深受睡眠問題所苦。
更嚴重的「睡眠負債」大國在日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概估,日本人均睡眠時間只有7小時22分鐘,遠低於其他OECD國家的平均睡眠時間8小時24分鐘。睡眠不足不僅影響健康,更重創經濟效能,日本每年因此損失15兆日圓(約1,018億美元)的經濟產值,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瞬間蒸發2.92%。
「睡眠障礙」乍看才短短幾字,實際上概括極為複雜的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睡眠相關的肢體動作障礙)等症狀,醫學可診斷的睡眠障礙類型就超過80種,就連內分泌失調、生活環境、壓力焦慮,都會綜合交互影響睡眠質量。
每個睡眠障礙的背後原因,或許都隱藏著市場需求與創新解方,「睡眠商機」正成為大健康時代趨勢下最具潛力的產業。
雀巢集團(Nescafé)敏銳地察覺到人們的「失眠焦慮」,在日本原宿旗艦店嘗試擺放一座「ジラフナップ長頸鹿午休艙」(Giraffenap),讓員工能快速補眠20分鐘的站立式午休艙,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別小看僅和公共電話亭差不多大的午休艙,已開始為北海道旭川木材廠「廣葉樹合板株式會社」與日本傢俱廠商ITOKI帶來訂單生意。甚至雀巢還專門提供「助眠咖啡」,為午休艙規劃完整服務。20分鐘的午休艙服務,價格落在825日圓(約5.6美元)左右。
在2025年大阪世博(EXPO 2025 Osaka, Kansai)公開發表後,售價330萬日圓(約2.2萬美元)的睡眠艙,點燃龐大的市場潛在需求。日本能率協會(JMA)從市場研究開發及經營策略角度,提出報告預測,個人艙的市場規模正在飆漲,將在2025年底突破24億日圓(約1,628萬美元)。
像是醫院夜班執勤的醫護人員,非常需要不被打擾的空間好好休息,於是表達強烈採購需求。隨著睡眠需求浮上檯面,宜家家居(IKEA)更設計一款「移動式睡眠艙」,艙內附有床墊、枕頭、靠墊和羽絨被,另外還提供眼罩和耳罩。
不只睡眠艙追求最棒的睡眠體驗,旅宿酒店同樣也盛行這股風潮。日本平價連鎖飯店Super Hotel在入住時,旅客能在櫃檯大廳挑選適合的枕頭,光是不同軟硬度、高度的枕頭,就多達8種,還強調採用Corma微粒,適合不同頭型,能安穩托住睡眠中頸部所承重的壓力。
海內外飯店旅宿產業更以床墊寢具為核心,逐步發展出睡眠旅遊(Sleep Tourism)的雛型。素有床墊界的勞斯萊斯美譽的瑞典頂級床墊品牌「海絲騰」(Hästens)插旗葡萄牙,成立「海絲騰睡眠Spa酒店」(Hästens Sleep Spa Hotel)搶攻「想躺在全世界最舒服的床上、好好睡一覺」的旅客群。
位在英國倫敦的貝爾蒙飯店(The Cadogan A Belmond Hotel London)甚至結合空間香氛芳療、睡前茶、助眠音樂,嘗試營造優質睡眠環境。足跡遍及全球各地的瑰麗酒店集團(Rosewood Hotels & Resorts)依照不同套房需求,從躺的床寢、飲食、空調、音響,到身心靈冥想氛圍,似乎看見睡眠經濟的縮影。
最直接關聯的,高級床墊、高級枕頭銷量大幅提升。日商環球訊息(GII)顯示,全球睡眠枕市場規模將在5年內,從180.5億美元成長至289.2億美元。甚至寢具產業延伸新版圖——智慧枕頭,能調整高度與硬度,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剖析,睡眠市場依功能取向,還能區分側睡、嚴重打鼾、深層記憶等不同消費群體。
亞朵星球強調慢回彈記憶棉,貼合頸椎曲線,穩定支撐頭頸,幫助快速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截至2025年4月,電商銷售業績已突破120萬顆枕頭。日本深層睡眠研究品牌Brain Sleep也從各種睡眠數據,開發各款高度「腦眠科技枕」,連原料纖維的透氣涼感都有講究。
持續擴充的智慧枕頭市場,依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粗估,在2032年前,至少還有160億美元的成長空間,且在大品牌的驅動下,智慧枕頭發展趨勢將朝向AI感測,即時分析睡眠模式,偵測打鼾、智慧調整睡姿及入眠溫度,追蹤長期個人化睡眠數據,再結合白噪音輸出裝置,慢慢引導睡覺時的呼吸。
當智慧枕頭躍升為健康解決方案,側面反映枕頭市場的龐大成長潛力。
上述睡眠市場需求,使傳統寢具品牌跨出材料製程的框架,其他圍繞著睡眠需求的硬體系統配套,開始旁敲側擊其他開發機會,亟欲跟進睡眠經濟浪潮。
在臥室空間中,日本松下集團(Panasonic)提供標榜能改善睡眠品質的空調解決方案;勝宏精密科技與智慧舒眠LED燈具品牌IQun聯名,利用LED智慧光源技術,上市可攜式舒眠燈,將影響睡眠情境的460nm~480nm藍光波長降至趨近於0,並且可以透過App智慧設定個人情境模式,搭配冥想、白噪音、輕音樂等療癒音樂,有效調節入眠的生理時鐘。
另外,還包括持續性正壓呼吸器(CPAP)等智慧穿戴裝置,瞄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客群,同樣順利切入助眠市場。事實上,早在2017年全球消費性電子盛會(CES)就前瞻規劃「眠科技」專區(SleepTech Marketplace),很顯然地,市場已在「醞釀睡意」。
入眠放鬆需求廣泛,若延伸芳香冥想,可創出更多商機。像是歐舒丹(L'OCCITANE)紓壓枕巾香氛噴霧,添加經典蠟菊精華油,以及馬鬱蘭、千日菊植萃,改善睡眠後的肌膚保養吸收力。
國內香氛品牌PAPILLON DOUX,或經典英國香氛品牌Jo Malone也善用香氛優勢,參與睡前晚安儀式感,除了呵護肌膚保養,也引導身心節奏慢慢沉澱。
當身體沉浸空間、燈光、香氛氛圍,而進入半熟睡狀態,華歌爾(Wacoal)推出「睡眠科學」系列睡衣,不只材質強調涼感親膚,連前胸、褲檔、褲腰都設計打板,調整腰間鬆緊壓力,強調「減壓好眠」的舒適感。
可見這股睡眠經濟無聲地滲透進入紡織服飾產業。
眼看所有商機慢慢進入「晚安狀態」,就連機能食品市場架上,也被「晚安飲」、「好眠飲」等攻占。靠煉乳起家的日本食品大廠「森永乳業株式會社」連鎖啟動一系列的機能飲,同步鎖定「睡眠品質改善」,減輕疲勞感、助眠;老品牌養樂多本社(Yakult Honsha Co., Ltd)在日本市場表現向來以穩健著稱,培養專利助眠菌種,讓「養樂多1000」成功上架,果然造成轟動,東京地鐵站內自動販賣機的「養樂多1000」供不應求,亮著紅燈顯示「等待補貨」。
「晚安」觸發了商品研發關鍵字,一群睡眠品質差的失眠人,讓沉睡中的「睡眠經濟」甦醒,帶動睡眠科技、助眠產品與健康管理市場蓬勃成長。The Niche Research從市場調研跡象,見證全球睡眠市場的潛力。
尤其睡眠負債大國──日本,日本市調公司Seed Planning觀察日本的睡眠市場,至少達到1兆6,200億日圓(約110億美元)規模,其中睡眠科技占將近3成,約4.6千億日圓(約30.9億美元)。
那麼台灣這座失眠之島,睡眠經濟甦醒了嗎?憑藉多年累積的ICT半導體技術、以及醫療器材產業經驗,大廠很快地銜接上睡眠經濟,包括仁寶、雃博(Wellell)、萊鎂醫材(iNAP),都對準睡眠呼吸市場大餅,開發雙陽壓呼吸器與連續陽壓呼吸器等產品──前者在吸氣與吐氣間提供不同氣壓、更貼近自然呼吸;後者則持續輸出固定氣壓,維持呼吸道暢通──以切入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廣泛應用。
乍看這只是睡眠呼吸裝置,背後是龐大潛在醫療商機。雃博(Wellell)的連續陽壓呼吸器取得物聯網技術整合後,成功進入醫院系統。萊鎂的負壓呼吸器也打入美國退伍軍人醫療體系,改善被呼吸影響的睡眠品質。
連帶地,硬體延伸的物聯網(loT)、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應用,隨著失眠潮擴大蔓延,愈來愈多新創公司、科技大廠進軍布局睡眠健康市場,從臺醫光電(tBPC)開發智慧健康監測手錶,率先將生理數據帶入睡眠障礙監測情境,之後思惟睡眠科技、倍靈科技、緯創醫學科技紛紛投入各種智慧穿戴裝置,透過先進睡眠監測技術,進入臨床應用與消費市場。
甚至先豐科技從工業物聯網切入醫療,嘗試建構「睡眠模式」的新商模。於是開發睡眠科技平台ZionCare,利用穿戴裝置生理監測,提供完整睡眠分析、多晚檢測追蹤,分析評估潛在的睡眠障礙,再擬定更持久的睡眠改善方案,目標「協助用戶培養並維持終身的健康睡眠習慣」。
目前台灣、香港、泰國等地,已經有80家以上醫院健檢中心支付訂閱ZionCare平台,這讓先豐科技後來居上,開啟睡眠經濟的「B2H」和「B2B」,以及未來期待的B2C的用戶,將睡眠改善方案變成更持久穩定的訂閱制商業模式。
放眼全球,現代人渴望「好好睡一覺」的生理需求,正全面點燃睡眠經濟,將「睡眠負債」翻轉成商機,面對未來1,080億美元的龐大睡眠市場潛力,睡眠產業鏈觸角持續延伸,從硬體設備、科技應用到生活風格,競逐熱度不斷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