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13 NOV. 2025
413期・Cover Story 台灣篇

應對國際交易格局變動

台灣數位支付策略  監理突破與產業實踐

◎撰文/鄒明珆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中央社
413mainpics 5

全球貿易支付體系正歷經重構,央行數位貨幣(CBDC)、穩定幣與區域清算網絡正改寫資金流動與金融主權的邏輯。對以外貿為經濟命脈的台灣而言,這場支付革命既是挑戰,也是轉機。政府、銀行與企業如何在「穩定」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決定台灣能否在全球數位貨幣新秩序中,建立具韌性與競爭力的金融體系。


面對全球支付體系的轉型浪潮,台灣選擇以「穩中求進」的策略步伐前行。不同於部分國家積極推動數位貨幣流通或大規模試點,台灣採取審慎整合(Prudent Integration)的政策思維,透過監理、技術與產業三軸並進,確保在金融穩定前提下推動創新。從央行數位新台幣的雛形測試,到VASP洗錢防制規範、登記制與監理沙盒等制度建構,政府正以漸進方式鋪設未來數位金融基礎。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支付效率,也關乎台灣在國際金融新秩序中爭取制度話語權的關鍵布局。

宏觀應對  政府的審慎整合與雙軌策略

面對數位貨幣浪潮,台灣由央行與金管會分別主導技術與監理兩個戰場,採取漸進式推動策略。這並非保守,而是一種「先穩後快」的金融治理哲學:在不破壞現有體系前提下,為未來的數位金融生態建立制度根基。

中央銀行在數位新台幣(台灣CBDC)推動上,明確界定無害、共存、促進創新等三大原則。央行採行「雙層式架構」,由央行負責發行與清算,商業銀行則負責前端服務,確保金融中介功能不被削弱。為避免與傳統銀行形成競爭,數位新台幣初期將不計息,並設有分級錢包制度,在交易隱私與反洗錢法遵間取得「可控匿名性」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策略並非急於全面發行數位新台幣,而是透過小規模試驗展現可行性。例如與數位發展部合作的「數位券」試行計畫,讓政府得以在補助與專款用途上實現精準控管,驗證CBDC的「可程式化貨幣」潛力。同時,央行也積極投入批發型CBDC測試,與銀行共同建構「代幣化金流試驗平台」,探索金融資產代幣化(RWA)與款券同步交割(DvP)等應用情境,為台灣的資本市場基礎設施預作布局。

在監理面向,金管會的重點放在制度建構。過去以洗錢防制(AML)為核心的監理框架,正朝更全面的《虛擬資產管理專法》轉型。目前草案將現行「登記制」提升為「許可制」,要求業者落實資產隔離與信託保管機制,並納入穩定幣發行監管。此舉雖使台灣的立法進度略遜於香港與新加坡,但卻換來制度透明與市場信任,為產業邁向主流奠定基礎。

整體而言,台灣的數位金融布局展現「務實的漸進主義」。央行與金管會在「創新」與「穩定」間取得微妙平衡,並透過監理沙盒與業務試辦機制,讓金融機構與新創能在可控環境下試水溫。這條看似緩慢的路,卻可能是台灣在國際金融碎片化時代中,最能確保穩健自主的路徑。

Keyword|金融資產代幣化(RWA)

將實體或傳統金融資產(如房地產、債券)轉換成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以便更靈活交易、分割持有並提高流動性。

Keyword|款券同步交割(DvP)

一種交易結算機制,資金支付與證券交割同步完成,降低交易對手風險,確保買賣雙方交易安全可靠。

金融前沿  銀行業的數位突圍與公私協力

在監管環境逐步明朗的背景下,台灣銀行業正積極探索數位資產與區塊鏈技術,試圖在新金融秩序中搶占先機。不同銀行根據自身核心優勢與業務特性,發展出差異化的策略路徑。

中國信託銀行致力建構相互聯通的商業生態系,將區塊鏈技術滲透至供應鏈金融與國際貿易流程,縮短信用狀處理時間,並利用跨行平台解決外匯交易監管痛點;國泰世華銀行則專注高資產客戶的虛擬資產保管,提供冷錢包(Cold Wallet)、多重簽章等安全措施,為未來資產代幣化市場鋪路。以兆豐銀行為代表的公股行庫則採取務實策略,透過區塊鏈優化B2B流程,例如函證數位化應用,提升效率並降低營運成本。

不僅如此,銀行與科技新創的合作正在形成活躍的公私協力模式。穩定幣和智慧合約的導入,使B2B支付從單純的財務操作升級為可程式化的業務能力。傳統國際貿易因紙本文件繁瑣、信任成本高而效率低下,而區塊鏈提供不可篡改的共享平台,電子提單與資產代幣化進一步降低風險與成本。智慧合約可將交易條件編入程式碼,一旦文件驗證完成,資金即可自動釋放,使付款交單幾乎實現即時結算。

更具前瞻性的,是企業穩定幣(Corporate Stablecoin)的潛力。企業可發行專屬穩定幣,結合智慧合約與物聯網數據,自動完成跨境或供應鏈支付,交易成本接近零,同時掌握金融供應鏈的數據洞察與控制力。這一系列創新應用,不僅提升銀行業務效率,也讓金融機構在數位資產生態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為台灣金融科技發展注入新動能。

國際競合  跨境支付與地緣風險

面對全球支付體系的多極化與碎片化趨勢,台灣在跨境支付上採取務實策略。一方面藉由零售支付互聯,實現即時且小額的交易結算;另一方面持續研發批發級結算與CBDC的長期應用。;另一方面持續研發批發級結算與CBDC的長期應用。

以「台灣QR Code支付共通標準」(TWQR)為例,台灣整合國內QR Code支付市場,建立「一碼通用」標準,並成功拓展至日本與韓國旅遊支付走廊,實現手機App掃碼跨境支付,改善旅客支付便利性並降低交易摩擦。同時,央行在CBDC模擬中測試小額跨境匯款功能,瞄準外籍移工匯款手續費高的痛點,顯示其設計中已內建跨境考量。

然而,與區域主要金融中心相比,台灣在大型批發型多邊項目上仍有戰略缺口。香港透過「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mBridge)進行多邊央行數位貨幣連結,新加坡則積極布局東協支付網絡,而台灣尚缺類似高層級合作或正式CBDC支付對接項目。雖然台灣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網絡中保持高度合規與交易深度,但在融入區域金融創新網絡方面仍顯不足。

另一方面,台灣的硬體競爭力也為參與全球金融體系重構過程提供關鍵籌碼。半導體產業以台積電為核心,掌握AI與區塊鏈所需的高階運算晶片,成為全球數位基礎設施的核心提供者;鴻海則從代工轉向平台與生態系構建,投資區塊鏈與數位身份企業,探索供應鏈數位化應用。台灣在數位資產安全領域亦具優勢,如台灣新創公司庫幣科技(CoolBitX)推出的硬體錢包,提供個人資產安全儲存與交易保護機制。

然而硬體進步快於軟體的情況仍可見。若無法有效串聯硬體與軟體應用,台灣可能淪為全球數位經濟基礎設施的「代工廠」,錯失掌握高附加價值應用層的機會。因此,跨境支付布局與產業鏈延伸,將是台灣在國際金融競合中能否有效提升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

413pics-5-1
日本小額消費也能用台灣「一碼通用」支付,旅客使用手機掃碼即可完成跨境付款。

產業融合  區塊鏈驅動的應用與挑戰

台灣的傳統製造業與服務業正在數位轉型浪潮中尋求新契機,而這場轉型並非單打獨鬥,而是在金融機構、科技新創與供應鏈夥伴的共同推動下形成的「生態系拉力效應」。金融業正積極建構基礎設施,提供數位資產、資金清算與風險管理等支持,為實體經濟的數位化注入金融血液。

在產業應用層面,區塊鏈技術成為核心工具。台灣半導體封測企業已利用區塊鏈建立產品數位履歷,追蹤環保、勞工安全及有害物質數據,以滿足國際客戶對ESG的要求。這些數據在確保隱私與安全的前提下,可與客戶和監管機構共享,促進綠色貿易合規。物流領域亦逐步與全球區塊鏈平台整合,透過TradeLens或GSBN(Global Shipping Business Network)等系統將航運文件數位化,便可以實現即時同步更新,不僅大幅縮短處理時間,也可每年節省數十億美元的運輸成本。

金融業與科技新創的合作模式也呈現深度化。國泰金控推出的證券型代幣(STO)平台,將傳統金融資產代幣化,提升流動性與交易效率;中信與國泰等銀行則憑藉既有全球保管經驗,積極準備參與數位資產託管業務,為未來主導金融資產代幣化(RWA)市場打下基礎。

銀行與新創的策略合作已不再是單純技術委外,而是深度嵌入企業營運流程。以中信銀行與新創金融科技公司博士旺創新合作為例,銀行提供融資與客戶網絡,新創則提供其技術平台i-BAAS(Innovation Banking-as-a-Service),支持供應鏈金融的數據管理、風險評估與支付自動化,協助銀行更精準地定價與控管風險。

然而,這場數位轉型仍面臨挑戰。如何將技術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避免過度依賴外部新創而失去自主能力,是台灣產業未來能否在全球供應鏈中提升附加價值的關鍵。

未來展望  擘劃台灣下一個經濟新邊疆

全球金融正加速向數位貨幣與代幣化資產轉型,台灣若僅停留在「世界工廠」角色,將錯失在數位經濟中掌握核心權益的機會。面對這波結構性變革,台灣必須從硬體製造優勢延伸至金融與應用層面,成為安全、效率與信任的「核心架構師」。

在央行CBDC的雙層架構與「無害原則」指引下,以及TWQR互聯帶來的跨境零售支付務實進展,台灣短期內已確保金融穩定,並與日本、韓國等重要夥伴建立連結。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碎片化加劇,與mBridge、「阿哥拉計畫」(Agorá)等跨境支付新集團的競爭日益明顯,以及大規模RWA代幣化市場的興起,台灣須推行「鞏固實體層霸權,競逐應用層領導」的雙軸戰略。

具體而言,政府需加速法制化進程,目前台灣金管會規劃在2026年推出《虛擬資產管理專法》,提供市場法律確定性,並落實客戶資產分離保管要求,為銀行大規模進入數位資產託管掃清障礙。金融機構則應積極參與央行批發型CBDC及資產代幣化試驗平台,累積下一代資本市場核心能力,如DvP/PvP結算,為未來主導代幣化證券與貿易融資市場做好準備。

科技業方面,應將驗證成熟的區塊鏈供應鏈平台發展為行業級解決方案並向國際推廣,同時強化晶片級安全,結合硬體錢包與資安技術,打造「台灣製造,絕對安全」的品牌形象。跨境支付則需擴大戰略邊界:除持續強化TWQR與日韓零售支付互聯外,政府應爭取在mBridge或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創新樞紐中取得技術合作或觀察員角色,金融業則應針對中小企業開發B2B跨境金流方案,避免被排除於全球標準外。

台灣未來將取決於能否將半導體與硬體製造優勢,轉化為軟體與金融應用生態。從電子提單取代紙本文件,到智慧合約自動執行跨境支付,一個全新的全球商業範式正在形成,而未來2至3年的布局,將決定台灣能否成功實現這次歷史性的角色轉型。■

Keyword||TradeLens

由馬士基(Maersk)與IBM共同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平台,主要用於貨運和物流資料的共享與追蹤。它透過區塊鏈技術,把航運公司、港口、海關及貨主的資訊串聯起來,使貨物運輸流程透明化、資料不可竄改,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並降低爭議風險。

Keyword||GSBN(Global Shipping Business Network)

一個全球航運區塊鏈聯盟,由多家國際航運公司、港口和物流企業共同組成,目的是推動供應鏈資料的標準化與共享。它利用區塊鏈技術,讓航運交易和貨物流通資訊更透明、可追蹤,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並降低運營風險。

Keyword||企業穩定幣

由企業發行、價值掛鉤法定貨幣或資產的數位貨幣,用於降低交易波動、提升支付效率與跨境交易便利性。

Keyword||冷錢包(Cold Wallet)

一種不連網的加密貨幣存儲方式,用於保障資產安全並降低網路攻擊風險。

Keyword||生態系拉力效應

指產業生態系中的某個核心環節或創新動能,能帶動相關企業與資源聚集,形成整體成長與協同效應。

Keyword||證券型代幣(STO)

以區塊鏈技術發行、並受證券法規範的代幣,代表對資產或公司股權的投資權益。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